2008年春节期间,表哥一家到镇江旅游回来,在网上发了他们旅游的一些相片,这对于他太太和孩子来说是旅游开眼界,而对于他自己有一种故地重游的感受,这是由于在他和我的姐姐及表弟三个现在的中年人,在儿童时期曾经在那里度过了接近两年的快乐时光,因此他有一种特别的感受,他的相片钩起我对那里的几段回忆,回想起来很有意思.
应该是1970年的春节,由于林彪的1号令(至今对此令的下达人仍然有很大的争议),北京国家的党政机关向全国疏散,爷爷工作的六机部就疏散到了南方镇江这座江南小城中,我们全家人到镇江过春节,这时我的姐姐本来回到沈阳念书,由于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因此经常思念他们,而且当时是文革动乱时期,我们一家就乘船从大连出发抵达上海然后又乘火车到了镇江,记得是晚上到达镇江,到了爷爷奶奶他们在镇江当时临时的家,好像是一个学校的大教室,奶奶看到我特别高兴,只说大孙子留下吧,全家人在这里聚会,很有意思,但后来我并不愉快,就是姐姐和表哥表弟对我很疏远,记得那时候大人给孩子们买了氢气球,自己不小心飞了,自己很孤寂,因此没有留在镇江,在镇江的几天里的记忆还是很深刻的,当时正是文革时期,春节期间也是充满了革命气氛,当时最时髦的文艺节目就是样板戏,各类文艺团体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的都上演《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样板戏,这里也一样,我们在一个礼堂里就看了业余文艺团体演的《沙家浜》还有一些杂技和魔术节目,白天大人们领着我们到镇江著名的金山寺和甘露寺去玩,在我的记忆里金山寺的山上有一段悬崖,悬崖旁边就是长江,山顶上有一段羊肠小道,旁边没有围栏,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很是吓人,这个记忆十分深刻,可后来80年代去时却没了这段路很是疑惑,金山寺的单塔有楼梯可以上去,但我们去的那天上塔的人很拥挤,因此就没有上去,当时感到这里很是美丽,甘露寺当时去就听大人们说是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结义的地方,实际上就是庙宇但景色很美,当时在爷爷他们居住的地方就很美,大院里很宽广,人不是很多,十分地悠闲,当时的市中心叫做大市口,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记忆深刻的场景,就是路过一个小楼时,爷爷告诉我们楼里仅仅住了四家人,楼后面是一个树木茂密的小山,当时我们距离那里比较远,几个人打着红旗正在向山上攀登,不知道为什么,我对那个场景印象深刻。还有在等公共汽车时父亲给孩子们表演魔术,很有意思。住了几天我和父母要回沈阳,当时我们是要通过南京倒车,又到南京的中山陵和长江大桥玩了一趟,当时小叔带领在镇江的表哥弟及姐姐,一起去的,本来当天就应该回去,小叔临时决定领他们在南京再玩一天,和父亲商量,父亲犹豫说爷爷他们不知道怎么办,当时的通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小叔说没有事情,记得我们上火车是半夜了,和住在旅馆里的小叔及姐哥弟再见,我们乘车回到沈阳,进到东北这边还是白雪皑皑,回到家里爷爷来信说第二天小叔回来后被爷爷痛训一通。那是我第一次到祖国的南方,当时没有地理概念,虽然童年的记忆许多已经有点模糊,但是仍然留下美好记忆。
1986年的春天,我大学毕业实习,说是实习实际上就是到南方去游玩,我们一开始设计路线时,我提出建议去镇江一次,大家欣然接受,我们是从南京乘车一个小时到达这里,当时这里还是很悠闲的城市,正在修理道路,我们住的宾馆就是一个市里的招待所,当时的价格仅仅3元/天,而且吃得也很便宜,这里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我们当然要在这里游览观光,本来金山寺距离我们住的地方不是很远,但是由于修路只好乘车绕了整个城市才到达那里,这个时候宗教已经恢复了活动,金山寺虽然没有现在那么烟雾绕饶,但的确有许多的僧人在里面活动,还设了一个功德箱,希望游客捐款修建大雄宝殿,在登山的路上看到一个戴眼镜的僧人在法海洞边,盘腿嘴里叨叨咕咕,可能在默读佛经,这次我登上的金三塔,在这里望长江和山下的景色的确十分开阔,这里还有介绍这个塔的历史,这里原来是双塔,可另外一个毁于火灾,而且这里是多次毁坏又多次恢复,“水漫金山”“虾兵蟹将”“法海和尚”等等典故的故事都与这里有关,但是我童年记忆中的那条危险小道不知道消失到哪里去了。在金山寺附近不远有一个小院落很有特点,这里有一个泉水,院落中的泉水池的石刻上标着“天下第三泉”,我的理解天下第一泉应该是济南的趵突泉,第二泉应该在无锡,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使得那里声名远扬,这里的第三泉却是很静谧、很悠闲地在金山脚下默默无声。我们的第二站就是著名的甘露寺,这里的印象除了庙宇之外,就是一个标志“江南第一山”据说词人辛弃疾写的《登京口北固亭抒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的词句就是在这里完成的,他在这里望神州很有感触,而我到了著名的焦山后站在焦山顶上的望长江感受另有不同,焦山这个“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曾经居住生活的地方,这里童年的时候没有来过,这是在长江上的一个岛屿,我们从岸边乘船来到这里,这里的风景不应该用秀丽来形容,而是用“悠闲、舒服、文化”来描述她,这里有很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句和墨迹,我们要在一个门口留影,旁边的一个老大爷,告诉我们关上门,门上还有字,果然关上门的景色更美,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透出文化的气息,登上山顶这里是个亭塔,需要门票,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买票上了顶层,这里看长江很是舒服,长江在这里虽然没有辛弃疾那种“不尽长江滚滚流”的感觉,但是同样有那种“惟有长江天际流”的气势,这里的长江水面很宽广,水流像漫步一样很悠闲,从上面看山去,好像望不到头,真像流到天上的感觉,站在这里感到我的祖国真是太美丽了,很有自豪感。
我们还游览了镇江的城区,当时的城区十分舒坦,记得一个小巷的名字叫做“爸爸巷”很有意思,对于爷爷家当年居住的地方,我自己没有办法找到。这次到镇江感觉这里仍然和童年的记忆没有多少差别,这个小城仍然那么休闲那么怡人。当时有一个遗憾乘车时一个军人建议我们去一趟扬州,可是我们没有成行。
回头看看表哥拍摄的照片,照片上显示的这座城市和全国到处一样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表面的建筑和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多少差别,都是前些年里那些瓷砖装饰的没有任何特点的商场和写字楼,前几天网上报道镇江的巨蛋着火了,看到之后才知道是近些年来修建的一个城市标志,但也是化工产品的堆砌物,但是他拍摄他们过去居住地方院里的大礼堂门面仍然保留着原貌,城市可能的确在发展,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步骤,虽然很多年没有去镇江,但是感觉那里一定失去了过去的特点,也许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拥挤到城市化的集市中,邓小平说“发展就是硬道理”,这是近些年经常提到的口号,这句话的确没错,但是现在需要说明的是如何发展才是硬道理,难道全国各地都是混凝土森林就是硬道理吗?现在即使有机会,我也不想去镇江,害怕现实破坏了我记忆中的美丽景象和那种悠闲的感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