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苏凤和<</B>每日电影>——电影圈与知识分子史的个案研究》
序
李道新
记得曾为硕士研究生复试出过一道有关“软性电影”的论述题,结果出乎我的预料:八位考生竟没有一个得分,其中六位还在本题上交了白卷。从此我便相信,电影院系毕业的本科生极有可能不知道王汉伦和吴永刚是谁;而正在电影圈四处征战几欲成名或在本专业奋力考博立志学术的年轻人,确实不必了解“孤岛”观众看什么电影以及李翰祥是何方神圣。
既然如此,再问姚苏凤是谁就更不厚道了,而追查《每日电影》是干什么的几乎等于有病。好在张华只是把这些问题当成博士论文和学术专著来做,看起来就不是那么无事生非。
张华出现在我的课堂上的时候,我正在带领研究生们如火如荼地查《申报》。那是2005年前后,已有同学因此误入歧途,养成了不可逆转的考据癖。张华应该是比较理智一些的,因为她已经是新疆大学中文系的教师,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张华就要写《<神女>在1934》的论文了。我敢肯定地说,在此之前,我还很少遇到学习和研究都这么积极主动的人。我发现她不仅从《申报》着手试图重回历史现场,而且爬梳了当年上海、天津、北京、南京、广州等地的主要报纸副刊及若干电影期刊,把它们当作相互关联的“一圈镜子”来映照《神女》的各个侧面,成功地在“复原”历史的过程中将《神女》“祛魅”。
离开北大后,张华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师从陈山教授攻读电影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我知道这一选择对她意味着什么。就在她得到录取通知的那一天,我就知道她会全力以赴。
从她刻苦读博的行为中,我真正体会到了这一点。那是一个在北京挂念着乌鲁木齐、带着幼女一起上学并且无数次出入国家图书馆的女博士的励志故事,有着超强的生活意志与专注的精神追求。当然,还有古斯塔夫·勒庞、皮埃尔·布尔迪厄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包天笑、姚苏凤与《申报》“自由谈”、《晨报》“每日电影”。
其实,将布尔迪厄的“文学场”概念与更为驳杂的“知识分子研究”范式引入中国电影史研究领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其间还有大量需要展开的面向没有提出,更有不少需要讨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在张华没有陷入理论的迷阵,也没有被这些权威话语完全笼罩;而是通过进一步爬梳各种原始报刊,极力回到中国现代社会思想与3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的历史语境之中,在“跨学科的电影史研究”立场上将姚苏凤与《每日电影》纳入一个更加深广的研究视野。这是一种正视电影与其复杂生态的电影观念,从人本关怀的维度进行了共时与历时相互交织的阐发。为此,那些已经沉睡在过刊室里的报刊醒了过来,那些已被遗忘在历史夹缝中的人也开始发出他们的声音。无论如何,相较那些所谓“客观”与“真实”的历史记事,“鲜活”的历史总是令人感同身受。
正因为如此,我对张华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颇感兴趣:姚苏凤怎样进入电影圈、怎样进入报界;在什么情境下与左翼戏剧人交往并以《每日电影》为中心形成一个心理共同体、一个先进影评统一战线?同理,又怎样与“软性电影论”者逐渐契合、使《每日电影》转而成为“软性论”的大本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共同体的形成或破裂?——很明显,没有跨学科立场与人本维度,这样的问题是不可能被提出的。在历史的褶皱和细节中追寻问题的前因后果,不是面对历史的权宜之计,而是历史研究不可偏废的必经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张华十分懂得“小题大做”的道理。其实所谓的“小题”“大题”,只是特定的历史观念对其研究对象的特殊认定。所谓一斑窥豹和见微知著,才是历史研究的功力所在和目标所系。在本书的结语部分,张华恰到好处地论及“影人圈”与知识分子史在中国电影研究领域中的内化问题,从张常人的信和哈贝马斯理论出发,对“影人圈”与影场知识分子群体研究展开进一步思考。在她看来,姚苏凤和《每日电影》群体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身份突出的文艺群体而受到关注的;事实上,电影场包括多种知识分子群体,电影公司的创作群体尤其如此。即便是知识分子身份突出的群体,其往来、聚合同样不完全脱离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即依然遵循普遍的群体认同方式构建个人关系网络,尽管由于血缘、地缘、学缘等交往方式会因个体所处空间不同而在个体关系网络中所占比重不同。另外,姚苏凤与《每日电影》群体以“学缘”为主的交往模式也是电影场内其他知识分子群体的主要构成方式。换言之,对电影场内知识分子的研究可以循此思路而扩及其他创作、评论甚至理论研究群体。也可以说,是把知识分子史的研究范式在内化前提下,更充分地引入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中去。这种尝试可能会对一些电影史现象做出新的解释,也会把一些长期被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界遗漏但事实上又是其中组成部分的内容重新纳入其中。
在我看来,张华对本书的学术价值表述得比较低调,这跟她在生活上和学术界的作为是相对统一的。同样作为老师,我也一直很好奇,张华是如何跟自己的学生们说起她的这部如此“冷僻”的博士论文兼学术专著的;我想,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她内心深处的苍茫感觉,应该不亚于她每一次从北京回到新疆再从新疆来到北京的一路风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