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日本(第17天)

(2011-10-21 20:10:34)
标签:

北京大学

李道新

艺术学院

艺术

北大

文化

    读完两本我所指导的MFA学生论文,提出了修改意见。

    应学院之约,写了一篇文章:

在艺术,因北大

—— 为庆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建院5周年而作

李道新

 

    不要以为混在人堆中即告消失的人不是艺术家,就像挤在窗口前抢购春运票的也可是北大教授。北大之外,几乎所有人都能找到北大;但没有一个人,能在北大找到艺术学院的大门。

    这就是北大艺术学院的光荣了。

    无论是在艺术,还是因北大,北大艺术学院都是低调的。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北大艺术学院只有5周年,而且是因为艺术总归神圣,北大又是一如既往的博雅。

    如果艺术只是春晚里的歌伴舞,北大只是论坛上的口水仗,那么,北大艺术学院当然是多余的,找不到大门咎由自取;但因北大,艺术的学术与学术的艺术都需要尊严。在艺术的一帮北大人,当初的选择就有点偏离常态,磕磕绊绊走下来,满脑袋装的都是孔子、刘勰、王羲之、柏拉图、黑格尔、米歇尔·福柯以及柴可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基耶洛夫斯基、塔尔科夫斯基。只要闭上眼睛,观点和流派还会争吵,线条和光影仍将交错,音符和色彩却在天空中翻飞。

    在艺术的一帮北大人,长年经受着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挤压以及理性与感性的撕扯,几乎患上了某种精神分裂症。但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病,入则狂野,出则温润;大多数时候,钱包是瘪的,银行卡是不在身边的,但自由的感觉充满了心灵。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学院的老师从不张扬,但理教二教最大的教室,总有最多的学生在跟着老师一起生病。甚至,窗台和走道上都布满了相互问诊的人群,空气中的每一个粒子都感染了可爱的病菌。这是北大一景,在未名湖观光的游客见不到的。艺术是孤独的,但因北大,孤独的艺术最不寂寞。

    在艺术的一帮北大人,最不可思议的是将艺术导向文化,并把艺术学做成了普通人难以理解但又确实十分重要的一门学问。为什么美在意象?如何建立文化产业的学科体系?感性修辞论是什么批评理论?中国的现代性体验如何发生?何谓视觉艺术的文化之维?如何重建中国艺术的核心价值?什么是与公众互动的城市公共艺术?还有,谁在研究宗教美术和影视批评?谁在整理艺术档案和汉画数据?谁在辨析电视传播与国家形象?谁在探讨影视产业与大众文化?甚至,中国美术史上的《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到底怎么回事?沦陷时期日本人在中国拍了一些什么样的电影?西方音乐里的中国因素在哪里?黑格尔音乐美学在当代的意义何在?…… 离开了北大,大概没有多少人会想起这些事情,更没有多少人会在这些事情上乐此不疲、皓首穷经。

    所以,艺术北大是有魅力的,北大艺术是不可取代的。因北大,艺术拥有思想的触角和方法的自觉;也因北大,艺术被赋予历史的厚重性与当代的使命感。这样看来,北大艺术学院的大门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并不难找到。

    其实,北大艺术学院早把北大和艺术当成了一道门。门里,继承着从蔡元培时代就开始的美育传统,在当年的音乐传习所与画法研究会的基础上更新了学科和专业;门外,艺术学院的师生正在丰满着羽翼,以独特的才情创造不俗的业绩,实现着方向的引领。

    艺术学院成立前后,先后把综合办公室的门开在了艺园4层、法学楼3层、邱德拨体育馆1层与新装修新命名的理科5号楼4层。从学科交叉进而提升学术水平的角度而言,办公室的不断变迁与院系混居可谓适得其所;但刚刚毕业不久的同学,会因找不到母院办公室而遭骂;一直坚守学院的老师,也会因无处落脚而增添许多在北大的流浪心情。从艺术系时代开始,师生间就在流行艺术大楼的传说,而这种传说跟作为梦想的艺术本质非常接近。

    话说回来,在艺术,因北大,北大艺术学院总会有一扇独特的大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