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8点,从东大追分国际公寓出发,很快就汇入壮观的人流之中。身着黑白衣裤的中小学生、西装革履的上班一族,在狭窄的人行道与拥挤的地下铁奔往各自的目标。饭田桥、赤坂见附、京王井之头线
…… 这就是东京。在拥挤的地铁上,有成人在翻看厚本的漫画书;还有一位看似嬉皮的年轻人,竟拿着一册标注汉语拼音的中国话读本。
不到9点就抵达驹场校区;但赶在9点上课的学生们,狼奔豕突地冲进校园。看门大爷则站在两扇门中间,一个一个地弯腰点头打招呼。疑似教师的我,得到了大爷最热情的笑脸,一时竟感到不太能够适应。在这样的心情下工作,想必更有成就感,效率也会高一些的。

跟东京大学部分中国留学生合影。他们本科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等。他们不仅学习努力,成绩优异,还都在辛勤打工,为国内的父母减轻负担。这张照片是一位不认识的东大教授主动上前来,替我们拍摄的。

东大驹场校园一景。

东大驹场图书馆。

东大校园一景。

东大校园一景。

东大校园一景。
今天的课10:40分开始,在8号馆323教室。课名叫《中国当代文化现象研究》,选课提示是我跟刈间文俊教授合作,对象主要为本科3、4年级的学生,也包括部分2年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需要一定的中文基础。按刈间教授的估计,因对中文有要求,这门课应该不会有太多同学选报。到了教室一看,围成两圈的座位已经坐满了,大约20多人。刈间教授即刻宣布,下次上课要找一个大一点的教室了。
先是让同学们填一张表,除了自报家门外,还要说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需要了解的问题。我大致浏览了一下,发现这20多位同学主要是日本人,也有几位亚洲留学生,其中有3位中国同学。有5、6位同学从来没有学过中文。他们分别来自文、理、工及跨学科,感兴趣的问题主要有:映画中的性别和少数族裔、中日和日韩电影关系、映画与表象文化等等。
按刈间教授的安排,今天主要是跟同学见面,并探讨一下中国当前的“大片”话题。因为吴宇森导演的《赤壁》在日本上映较有影响,陈凯歌的《赵氏孤儿》也进入了日本院线。
我从电影史的角度切入,努力联系中、日、韩等亚洲国家的电影状况,结合好莱坞大片对中国的冲击以及中国加入WTO以后面临的市场困境,讲述了“大片”在中国的缘起,并给出了《英雄》、《无极》、《赤壁》、《十月围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几部“大片”作为参考文献。刈间教授没有用日语简单翻译我的讲课内容,而是结合他对中国电影及大片的理解,在对我的讲课内容进行分析探讨的过程中继续展开话题,并用笔在白板上写下了大量的板书。第一次在讲台上合作,发现刈间教授跟我一样,也是站在讲台上就兴奋的那一类。无论在哪里,教师都是天生的。
教室不大,多媒体没有启用,一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不知道同学们对今天的课有什么反应。在山形电影节上,我就发现日本人非常耐心,也善于克制。第一次课只有一个同学中途离开,但有两个同学课间进入。所有同学一直很安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