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合格的类型电影
近年来,各种充满了山寨、恶搞以及黑色幽默、疯狂打闹等元素的所谓古装片、武打片和喜剧电影在内地银幕上相继出现并轮番轰炸。通过不一而足的宣传手段和营销策略,其中的一部分获得了较大的关注与较高的票房。但总的来看,这些一度被主流舆论归结为具有“三俗”倾向的影片,确实大多既未遵循观众的约定与叙事的惯例,也未坚守价值的底线与文化的共识,在很大程度上显现出一种否定的判断与负面的情绪,直接导致银幕影像脏、乱、差与银幕形象假、丑、恶。也就是说,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类型电影”,这些影片基本上是不合格的。
从根本上说,类型电影是一种嵌陷在各种复杂关系之中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网络。罔顾观众的约定与叙事的惯例,离开价值的底线与文化的共识,类型电影也将失去存在的根基。以如此非类型或反类型的方式进入主流的电影市场,无异于饮鸩止渴;长此以往,既不能获取应有的票房收益,也无法争得观众的心理认同,更在恶化电影生态的同时降低民族的精神文化品质。
事实上,电影的产业化运作以及类型影片作为商品经营,从电影发展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层面,均有其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更需要中国的电影从业者报以敬畏之感与尊崇之心,而非目前所表现的反智弱智、无知无畏和不以为然。在某种程度上,类型电影是一种远比非类型或反类型电影更难处理的对象,需要参与者更加执着的坚持并投入更大的智慧和天赋。迄今为止,在英格玛·伯格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基耶洛夫斯基、塔尔柯夫斯基等艺术电影大师之外,更多观众心仪、更显文化特质也最具市场效应的电影人仍然还是卓别林、希区柯克、斯皮尔伯格、吕克·贝松与詹姆斯·卡梅隆等等。他们创造的类型电影,不仅构成了主流电影的一般状貌,而且改变了电影本身的发展轨迹。
19世纪30年代,为了通过标准化生产与大众化市场获得规模竞争优势,好莱坞一度雄心勃勃地想要按照与底特律汽车制造同样的技术手段和经济原理生产电影。也就是说,类型电影的黄金时代,是跟福特式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理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直到如今,随着电影产业领域创意密集与信息密集产品的利基市场的剧增,作为畅销商品的好莱坞类型电影,开始明显呈现出普遍的符号化、审美化倾向,并具有一种本雅明所论及的韵味品质。这就表明:需要大规模工业体系与大众文化双重支撑并正在走向全球化时代的好莱坞类型电影,不仅已经超越上世纪的经典范式,而且体现出面向新世纪与新受众的个性化追求。好莱坞经典类型电影已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使新的好莱坞类型电影进化到足以对全球观众及其价值观念和文化选择进行颇有针对性而又较具成效的市场细分。通过《功夫之王》、《功夫熊猫》与《功夫梦》等“功夫”电影,中国观众便极为生动地领教了好莱坞的中国功夫。
在好莱坞与民族电影、全球化与地方化、消费主义与精英主义以及国家与个体、历史与当下等彼此交错的纷杂语境中,中国类型电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空错位感与身份撕裂感。为此,摒弃历史与抹去地域,成为当下中国类型电影最便捷、最安全,当然也最具犬儒主义和工具理性的主导策略。在对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中国故事与心领神会、浸润乡愁的本土风景进行缺乏限度、肆无忌惮的解构之后,一同失落的还有附会其中的价值标准与文化共识。如果说,这些所谓的古装片、武打片和喜剧电影并非天外来客,而是一定还有所本的话,那么,来自英国与好莱坞独立电影阵营如盖·里奇、昆廷·塔伦蒂诺与科恩兄弟的电影以及流行于当下互联网世界的独特现象和热络语汇便是其最大的灵感之源;但遗憾的是,国内电影从业者在力图将欧美独立电影所标榜的反体制、反市场的边缘行为通过不同层面的模仿之作予以体制化、市场化的过程中,过滤掉的恰恰是那些针对底层社会和边缘人群的同情和不忍;而在对互联网世界的独特现象和热络语汇进行转述和拼贴的过程中,已经全然无涉其内蕴的批判性导向及其精神症候。
仅以出自本土的“三笑”故事为例。从20世纪20年代起,“三笑”故事即已搬上银幕,“孤岛”时期还闹出艺华公司与国华公司争相拍摄的“双胞案”;此后,香港影坛陆续推出过李萍倩、岳枫导演的影片《三笑》,均为雅俗共赏、悦人耳目之作;到20世纪90年代,周星驰版的《唐伯虎点秋香》也成新的经典。再拍“唐伯虎点秋香”,显然需要在此前已有的“三笑”电影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寻求“变”与“不变”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期待更有创意、更受欢迎的新版《唐伯虎点秋香》的出现。这也正是中外类型电影的运作规律。但结果似乎并非如此。对玩票资本的过度倚赖、对个人能力的过度自信以及对类型经典的过度忽视,使2010年的新版“三笑”故事,不仅远未达到经典影片所具有的类型水准,而且失去了题材本身所应具备的美誉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状况并非体现在单独一部影片的运作中。
在山寨与恶搞的名义下,当下所谓的古装片、武打片和喜剧电影,就是这样远离了诚意和美感,隔绝了本土的历史和文化,大多沦落为仅能博人一笑或自得其乐的文化次品。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自杀式的电影生产方式,既不是类型电影的常规,更不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对于当下中国电影而言,重要的不是盲目模仿欧美,也不是匆匆解构自我,而是需要遵循观众的约定与叙事的惯例,坚守价值的底线与文化的共识,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地做一种合格的类型电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