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制造”的冲击有多大?

(2009-09-07 12:55:40)
标签:

文化产品

文化工业

民族文化

电影观众

美国

文化

美国制造的冲击有多大

                               2009年09月01日16:25  《环球》杂志

 

  在全球文化产品市场上,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美国制造”强势地位早已形成,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正在起步的电影业是否经得起“美国制造”的冲击呢?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艺术系教授李道新认为,美国文化产品的力量不容小视,“这种力量如果不予以一定程度的遏止,一旦大量放开,它对咱们本国的文化还是有相当大的冲击的。”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力图抵御美国产品的介入,同时更多地发展自己的本土文化创意产业。各国政府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自己国家产品的份额。”

  “文化产品从来不是一种单一的纯粹市场化的产品,美国可能特别希望我们能够在这个方面完全开放,但是事实上中国政府做不到,很多其他国家政府也做不到,这是由文化产品的艺术形态特质、民族文化特质决定的。”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则认为,文化循环全球化的趋势是必然的,我们不可能“闭关自守”。

  “中国不大可能靠完全没有自信心的消极保护方法使大国建立起来,从长远来讲开放度肯定还要提高,只有在交易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文化才能找到跟世界交流的方式,否则你永远不懂如何跟世界文化去交流。所以从长远来讲它一定会促进中国的文化及贸易发展;短期来讲,我们要感受到这个压力,但又不能让它过大,使得中国本土的民族文化工业来不及发展。”

  尹鸿教授强调说,“适度的保护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度”。各个方面的改革,在“一定的外部的压力之下才会加速” ,从这个角度来看,是“有好处的”。

  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电影导演陈国星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市场“可以打开”,但不能“完全打开”。 “应该在爱护国产电影与电视的前提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果无限让步,华语电视剧、电影就会死掉。”

  知名编剧柏邦妮甚至悲观地说,中国的电影文化已经被好莱坞文化吞没了。“看到美国大片,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电影人或电影观众认为‘这是唯一的生产方式,是我们唯一的范本,这样做才是商业片’,但是我认为那是错误的……中国电影需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此次或许是一个契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