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道新
李道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968
  • 关注人气:1,3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灌篮》:好看就行

(2008-02-20 14:15:49)
标签:

影评

杂谈

艺术赏析

人文/历史

《大灌篮》:好看就行 

《大灌篮》:好看就行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李道新

 

 

    网上搜了几遍,关于《大灌篮》,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评语是:“灌篮的样子爽死了。没深度就没深度,好看就行!”

    《大灌篮》真的很High。在我的印象中,还没有看到过如此搞笑、耍酷而又煽情的体育电影。在这方面,就连此前的《功夫足球》和《头文字D》都没法跟它比。周杰伦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终于集业界与影迷的万千宠爱于一身,名正言顺而又不可阻挡地占领了中国电影的春节档期。

    其实,除了周杰伦,为这部好看的电影贡献了更多才华和努力的,是包括编导朱延平、武术指导程小东、美术指导奚仲文、摄影赵小丁以及主演曾志伟、蔡卓妍、陈柏霖、陈楚河甚至李立群、王刚、黄渤、闫妮等在内的所有创作者。由于他们的存在,影片的成功可以主要寄托在剧本的质量、导演的功力与动作的精彩、特技的炫目,而不必过度依赖于周杰伦的非常人气与高超演技。事实上,在这部取材于日本漫画家井上雄彦的《灌蓝高手》、始终以周杰伦为票房号召、并为众多年轻粉丝所追捧的功夫体育喜剧影片里,周杰伦更多的是“做回”自己,他的本色演出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融汇了体育、功夫、喜剧等类型元素,集聚了音乐、篮球与电影等时尚魅力,整合了台湾、香港与大陆等人才资源,并以亚洲市场为主要目标的电影项目,《大灌篮》的成功秘诀并不在于某一方面的特殊优势,而在于从整体上顺应了两岸三地中国电影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其中,编导朱延平的成绩当然不可小视。跟周杰伦一样,朱延平也是华语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一度创造过台湾电影叹为观止的奇迹。这位出生于1950年的台湾导演,从1980年开始,就以平均每年4部左右的产量拍摄电影,迄今为止,已经导演过100多部以喜剧和动作为主要类型的电影作品。其中,最为大陆观众所熟知的便有“好小子”、“乌龙院”和“校园青春”等系列。台湾学者李天铎曾把以朱延平为首所创作的通俗娱乐影片,当作20世纪80年代“台湾电影经验”的真正代表,可见朱延平之于台湾电影的重要意义。

    稍感遗憾的是,在台湾,朱延平的通俗娱乐电影也大多票房高于口碑,跟口碑高于票房的台湾新电影形成强烈的反差。当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等凭借艺术影片在海外影展斩金夺银、风光无限的时候,朱延平已经被唯利是图的电影工业打造成一个独孤求败的电影商人。好在100多部电影的拍摄,无论精雕细琢还是粗制滥造,都在积累着难得的经验和教训,使朱延平的市场触觉更为敏锐,喜剧观念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到了《大灌篮》,朱延平不仅获得了来自两岸三地的更加丰富的电影资源,而且摆脱了此前自己导演的不少影片中都会出现的盲目跟风、模仿重复、不思进取之嫌,力图以更加独立的自主创意,同时也是更加符合观众口味与时代潮流的青春气息与励志动机,将健康的主题、动人的温情与偶像的魅力结合在一起。

    朱延平说过,真正的喜剧超越时空,不会过期。看来,这位拍摄过大量喜剧影片的台湾电影导演,正是在迈过自己和别人拍摄的、许许多多早已“过期”的喜剧电影之后,深刻地领悟到了喜剧电影的真谛。尽管《大灌篮》是为周杰伦量身定做的,但为了拍好让自己越来越迷恋的喜剧电影,朱延平还是没有迁就周杰伦的“耍酷”,而是奇迹般地发掘出了他身上蕴藏着的喜剧潜质。

    于是,从许多方面来评价,《大灌篮》都显得夺人耳目。但即便如此,也一定不要把影片导向“深刻”的一面去努力地发挥和阐释。商业电影的独特价值,不在漫无边际地拒绝模仿和反对抄袭,更不在精神探索的深广与美学境界的高低;相反,一部成功的娱乐影片,总会坚持一定程度的“拿来主义”,让观众感觉新奇的同时又似曾相识。就像在《大灌篮》里,不仅有《灌篮高手》的原作垫底,还有多部港台喜剧甚至美国影片《街舞少年》的痕迹。

    总之,只要想看这部电影的大多数观众都感觉到爽快,深刻不深刻确实不再是主要的问题。何况,深刻与否的传统标准,在当今,也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深刻的质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看《左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