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理教211:翻了个遍,终于找到Pkuwalker同学的文章(建议大家留底稿)

(2006-11-23 00:09:51)
分类: 电影北大
 数学科学学院关锦鹏导演的《胭脂扣》从演员阵容和拍摄剪辑技巧上来讲,确实算得上是87年香港电影的一部大戏,但从编导的思想导向和艺术品质上来说,我认为这部根据李碧华同名小说拍摄的影片是完全失败的,但它可能确实反映了那个时期香港人的一种真实心态。<BR>&nbsp;&nbsp;&nbsp; 上百度搜了一下胭脂扣的影评,看了许多网友的观点,其中影评拾遗中有一篇写得最好,题目是:《胭脂扣》——斯人已逝,此情已然成追忆。这里摘录一段供大家鉴赏:<李碧华的文字,入了关锦鹏的眼,再附上张国荣与梅艳芳的魂,三分诡异,七分惊艳,流光溢彩,糜废颓唐,同谱一段荡人心魄之孽缘。<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不该有重逢的一幕,本应用不完美来成全他的完美,何必非得拨开虚设华丽的外衣把溃烂腐败的内里看个一清二楚才肯罢休?望着他蜷缩在墙角枯萎的身躯,慢慢抬起的颓老的面容,这一切无不记载着他那苟延残喘的半世纪,当年那个风流倜傥,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十二少,早已被岁月摧残得面目全非了,神韵已逝,独剩躯壳。相见的瞬间,所有的憧憬都成了灰烬,相认不如不认,不认又怕空余恨。依旧如花的容颜,面对风烛残年的昔日情人,恍如隔世。一个醒得早,一个悟得迟,只怨时空错位,让此刻对比变得何等残忍。她取下挂在颈上五十三年的胭脂扣,交还于他手中,抛下一句:“我不再等了”,就此飘然归去……<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这篇影评之后从演员(张国荣和梅艳芳)的角度分析了这部影片的意义,但我想先从导演和编剧的方面陈述一下自己的观点。看完这部胭脂扣,最先想到的另一部电影就是《人鬼情未了》,但毕竟这两部电影时间和空间(拍摄国家地点)不同,所以风格迥异。在我看来,胭脂扣对于细节的拍摄和镜头切换技巧运用得更为精准,不同时空之间的蒙太奇与人物塑造结合紧密,导演对时间、空间与人的拿捏可谓恰到好处,男女主角的演技那就更不用说了,两部影片都很好。由于这些表层的优点,《胭脂扣》获法国第10届第三世界影展金球大奖;香港第8届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第24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奖,而且在第24届台湾金马奖评选中获得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三项大奖,在国际和港台可谓是占尽风光。<BR>(未完待续)<BR>但我主要想谈的并不是这部影片的优点,而是它天生的缺陷,足以淹没一切优点的一个缺陷——编导思想导向的失败,简单来讲,就是电影主题的消极。其实这并不能全怪影片本身,之所以说它是天生的,就是因为李碧华的原著就是这样一个主题。这一点在影评拾遗中也有描述:<BR>借了李碧华的词便是:“刻骨铭心的,浪漫凄美的爱情,在于‘可望不可及’永远存在于追求中,思念中。或是有遗憾的,得不到的,不快乐的。——这便是千古以来,一种走火入魔的‘毒’。”她告诫世间痴男怨女:“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最好不要动用感情。”若要不为爱受苦,“薄情最好,互不牵连又一生。”<BR>像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小说或电影,不用说是进步了,连一点积极的主题都找不到,在我眼中根本就不是好的文艺作品。在我看来,一部好的文艺作品,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好的主题,一个积极的主题,要引导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虽然人鬼情未了的拍摄剪辑技巧并没有超越胭脂扣,但一个好的结局却给了我们真爱不渝、好人好报的暗示,相比之下,胭脂扣给了人们一个无力抗拒的绝望归宿。也许有的人会说,电影中所表现的正是导演所要批判的,我并不敢苟同这样为导演开脱的理由。如果是这样,他完全可以摆剧本改成另一个结局,以此给人们看到希望。而且这部影片的编剧之一就是李碧华,依照上面她所说的,她根本就没想批判什么,而是希望人们消极地对待感情问题。因此,我推测关锦鹏本人也不是要把这部影片拍成一部批判与反思的影片,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BR>(未完待续)<BR>00401052&nbsp;&nbsp;&nbsp; 数学科学学院<BR>最后想谈一谈关于张国荣主演的电影的一点看法,希望喜欢张国荣的影迷看了不要生气。我个人并不喜欢看张国荣的电影,到现在算上胭脂扣也只看过三部(还有《异度空间》和《霸王别姬》),因为我感觉张国荣的电影让人感到一种持久不断的、挥之不去的压抑感。我看过的这三部电影都是这样,从一开始你就能感到一种隐含的抑郁,并且这种抑郁会一直积累下去,直到影片最后,以令人绝望的结局刻意营造一种极致的悲剧氛围。我不是不喜欢看悲剧,只是受不了这种从头悲到尾的连续性的悲剧,好的悲剧是不用这样来积累观众的感情的。比如说《红楼梦》,我个人非常非常喜欢这部文艺作品,她是一个悲剧,但她的大部分章节是充满阳光的,是令人心情舒畅的,正是这种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使得她成为了最为经典的悲剧。当然,我们并不可能要求任何一部文艺作品达到红楼梦的艺术水平,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要向好的文艺作品学习。因此我感觉张国荣的电影并不能算是好的文艺作品,即使是很多人叫好的《霸王别姬》(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也是李碧华的小说改的),我看完后也只感到了压抑,所以我认为张国荣的电影看多了会对一个人身体和精神不好。<BR>扯了这么多,基本没说什么时间空间与人,不过我感觉老师提的那个题目过于专业了,没什么会说的,还是谈谈自己的体会比较有话可说,所以写得比较冗长(主要是专业课都考完期中考了,比较有时间),最后感谢老师和同学们费神地批阅,谢谢!<BR>0040105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数学科学学院</DIV>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