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也在吟诗作对
——《虫虫虫虫飞:读古诗 识昆虫》读后感
春天,蝴蝶和蜜蜂穿梭于花丛中,,蟋蟀在夏夜鸣唱,以及秋风中凄清的蝉鸣,冬天一切又都归于沉寂。做为自然的一部分,昆虫早早地就被那些诗人们所注意到。所谓寄情怡性,眼之所观,耳之所听,心之所感,全都形诸于笔端。这成了一个传统,自《诗经》开始,昆虫就被人们描写和寄托,这种情形随着唐诗宋词的辉煌而达到了顶峰,昆虫也着实露了把脸。
而如今的都市生活,让我们渐渐远离了唐诗宋词的闲情雅趣,也远离了自然和乡村生活。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们,在填鸭式的教育下背诵着古人的诗句时,如何能够想像得到其中描写的诸如名山大川、草尖虫声这样的意象原型,更不要说去体会当时诗人所处的情境以及想要表达的心声了。看不到成片的菜花和翻飞的小蝶,听不到蟋蟀的夏夜奏鸣曲,酷暑时躲在空调房里的日子也再无知了声声相伴。这让我们不得不从阅读中去寻回这些失落的自然之美。
当看到这本《虫虫虫虫飞》的时候,我不禁对这书的创意叫绝,它就是那么巧妙地把诗词和自然界的昆虫联系在了一起,既可以鉴赏唐诗宋词的优美,又能从中了解到自然界各种奇妙的昆虫。而且语言和编排都定位于少年儿童的阅读口味,对孩子们来说,大大弥补了疏远自然的遗憾和学习古典诗词的困难,是一本很难得的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图书。再加上摄影家精心拍摄的昆虫图片,那些隐身在诗词中的精灵们,一下子便跃然于纸上,仿佛真真实实地可以触摸到,甚至听得到它们的鸣唱一般。
同时这也让我联想起法布尔的《昆虫记》,这位法国的昆虫学家满怀着对昆虫的热爱,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精美的语言写在了他的《昆虫记》里,读来,往往让人忍俊不禁,觉得异常温馨。而这一本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辉映的《虫虫虫虫飞》,是不是可以算作属于中国孩子们自己的《昆虫记》呢?它读来也是那么趣味盎然,令人口齿生香,同样也能给人一种如同法布尔那样的视角——对昆虫都可以那么热爱,怎么会不爱人,不爱生活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