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考生为什么很难用好《考试说明》?

(2015-01-18 12:02:11)
标签:

教育

情感

分类: 教育感言

                             解读2015《北京考试说明》系列文章:

2015年《北京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已发布,也会陆续发放到考生手中。这份考试说明,也就是我们所讲的《考试大纲》,它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随着《大纲》面纱的揭开,家长关注的热度强于学生,甚至超过一些学校的老师。很多家长提议让我们解读一下《说明》,但是很少有家长思考,怎样的解读对学生有用?或者说《说明》对考生的备考到底有什么帮助?实事求是的说,绝大多数考生很难用好《说明》,即便很多版的解读,对他们的备考依然起不了指导的作用,尽管有的学生在使用,可其效甚微。因此说,解读《说明》之前,我们要面对一个现实:考生为什么很难用好《说明》?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再好的解读版也没有什么用。

 

一、考生为什么很难用好《说明》?


现实中考生拿到《说明》之后,第一感觉就是认为它就是考试清单,没有什么新意,有的考生走马观花式的觉得上面的例题感觉上会做,粗略的做一遍再说。还有的觉得上面的词汇还没有会考说明的词汇全面。刚开始拿到的时候,他们或多或少有点新鲜感,这个感觉一旦过去,《说明》就是一本普通的学习资料,甚至还不如一本普通的资料,自然而然它就是一个摆设了。上面说的这些都是表现,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一下,考生为什么很难用好《说明》的原因:


1.《说明》中的文字都是以概括为主,涉及面广,考生看上去如蜻蜓点水,读起来本身就很枯燥,做起来更很难入手。高强度的备考节奏,考生的耐心很有限,翻开《说明》上面的知识清单很熟悉,它就是提纲,这些都是自己知道的,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学了这么久,哪些是重点早已熟悉了,《说明》最多起到提醒的作用。看这些枯燥的东西还不如去看书,或者看别的讲得全面细致的复习资料。这些都是《说明》自身特点决定的。


2.考生迷恋方法性的指导资料,对说明中“政策性,方向性”的内容并不在意。很多学生拿到《说明》看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就是空头的政策,似乎自己熟悉的方向,绝对它对自己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


3.考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读,多数教师也没有具体去引导考生怎样使用《说明》。很多时候,毕竟是考生自己在参加高考,我们有必要站在考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主线就是“我要是你应该怎么办?”有的学生确实想更好的使用考试说明,但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即便有的考生在使用,也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放下了,没有系统性,现实中很多老师也只强调《说明》有用,但是没有给他们引导怎样有效的使用,因此说考生还是很难高效的使用好。


4.考生反感如“回归大纲、注重基础”这些空话。拿到《说明》他们面对的又多一句空话,就是“回归大纲”,这样的话不要说学生反感,即便是成年人都反感,因为这些谁都知道,但是又很难具体操作的空话,就好像打篮球的时候“注意防守、注意进攻”一样,谁都知道,但是具体怎么做?从以往的教学中来看,有的老师直接要求考生背诵考试说明,更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有的学生抱怨,要是没有这个《说明》多好!!


5.考生具备很强的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即便说明上已经明确的东西,可是对于考生来讲,即便知道方向也没有办法去归纳,因为太多了,例如说数学学科“数学思想”四个字,那么在高中教学中,数学思想涵盖了如: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建模等等思想,就拿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说,要想把相关的题型归纳全面很难,需要教学的帮助,即便归纳好,上课的时候讲解,一两节课都很难讲全。


6.做例题缺少反思。有的考生尝试着做一下《说明》上的例题,但是后面的解析部分,很少分析和研究,因为很多学生觉得会的就会了,不会的看看答案就行,即便不会的,高考也不会考说明上的例题,因此说对于考生来讲,就是这样的方式和想法在使用《说明》做与不做都是一样的。因为仅仅是一个形式而已。


   站在现实的基础上,以上六个方面真的值得家长、考生以及教师的参考,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的使用《说明》。只有在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探讨如何使用《说明》,那样的话,效果会更好一些,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回到现实中来,回到学生的备考中,回到家长的意识中,回到教学中来。



    在正视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再进一步和大家探讨应该如何使用《说明》请继续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