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子通书之师友(第二十章)

(2019-02-17 08:03:30)
标签:

周敦颐

师友

杂谈

分类: 读书时间

     阿平按:上章,周公敦颐把颜子作为榜样提出来了,颜子虽身居贫困之所,但能一生崇尚大道,守德行义,不被俗世贵贱所扰,终成亚圣。本章,周公敦颐介绍了师友,一个人想成为具有道德的人,必须师友。这里所讲的师友,就是以友为师,这里所说的友不是我们通俗所说的朋友,而是那些能够引领通向道义等身之路的老师和朋友。友,可以理解为“有”,可以具象为拥有道德知识和优秀道德品质的人。人对道德的学习、认识水平不是先天具有的,修养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捷径可寻,而是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跟着那些道德高师学习。所谓道,就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发展规律,在认识论中属于世界观的范畴;所谓德,是指人在认识道的基础上上升到人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的人的行为准则,在认识论中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周公敦颐把对道和德的认识上升到至尊和至贵的高度,可见认识道和德对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人对道德修养作为高层次的要求也就不言而喻了。在人类社会中,谁的道德水平能达到周公敦颐所要求的水平呢?能是一般的朋友吗?我想,不是的。有人会说,孔子不是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吗?韩愈不是也说过“圣人无常师”吗?有时我们不是把敌人也作为老师吗?是的,这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这里的师,不是上述所说的友,而是统指“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我国古代,统治者往往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正统教育的目标,而把技艺教育,也可以称为术的教育放在了非正统非主流的地位。所谓术就是通过物理的或者化学的过程将一物质转变成他物质的过程,来满足人对物质的多样化的需求。这种对术的教育,在我国古代主要是在民间以师徒传承为主要形式。这种师傅(或匠人)带徒弟的师徒传承关系中的师傅不被正统认可为师,当然也不是本章所讲的友了,这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局限性。

      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而不可得也已!

  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

    译文:

    在天地之间,什么是最崇高的呢?最崇高的是道,也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性。什么是最可贵的呢?最可贵的是德,也就是依据道而衍生出来的人类的行为准则。宇宙孕育了地球,地球经过上千亿年的运动变化,才产生了适于人类生存的地球,在人类看来,人类是地球难得的产儿。在这些难得的产儿中,那些道德加身的人是最难得的。怎样才能修成一名道德加身的难得之人呢?这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老实地向拥有道德知识和优秀道德品质的人学习这条路了。

    一个人道义(德)等身,会被人们崇尚和爱戴。人生后,在年幼时处于无知状态,任谁也不是天才,不会无师自通,只有在长大后通过向拥有道德知识和优秀道德品质的人学习,才可能会成为道义等身之人,否则,仍会处于愚昧状态。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为有道义之人得益于那些拥有道德知识和优秀道德品质的人,这份情谊是多么可贵呀!与那些拥有道德知识和优秀道德品质的人在一起,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注:2019.2.17 9:58 阿平译于鲁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