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光男孩米小扬》

分类: 书讯 |
《时光男孩米小扬》能够出版,当然首先应该感谢颜小鹂老师、戴勇主任和贺文平编辑,谢谢他们如此纵容我,让我可以由着性子去写一部自己喜欢的小说。在写之前,我曾经翻过几部国内的长篇儿童小说,发现大部分其实是系列短篇小说合集,就是说每章基本上可以独立成篇,即使有连续性,也多是几章之间的连续。但《时光男孩米小扬》是一套四本、横跨20余年、共计20多万字的一个完整故事,难度显然比较大。而且我是一个新手,在此之前只写过一些短篇小说,最长的一个连载也不过两万多字。就像我在书中说的,一句话,资历尚浅,容易被人看扁。
所以你可以想象,北斗童书馆的几位老师对我的信任是多么的令人感动。深深感谢。
我的写作速度并不快,可以说非常慢。倒不是把时间都花在琢磨情节上了,而是因为遣词造句最费神。记得小时候读长篇,我最佩服的不是作家的构思,而是惊讶他的肚子里有那么多词语,居然能撑起那么厚一本书。如今自己写长篇,四本书每一章的提纲都已经提前写就,所以在写的过程中很少为故事的进展伤脑筋,最纠结的是用词。一个词用过一次,就不想重复使用,至少在几章之内不能再用。所以写得慢慢吞吞,就像老太太过河,左右张望,挑选下脚的石头。
因为是第一部长篇,所以小心翼翼,不想在人前露怯,所以书中的很多细节可能显得有点刻意,有点拘谨。下一部长篇,就不用再拘谨了。我准备给自己松绑,把手中的笔像鹰一样撒出去,可能会写得更流畅自然。
当然,我可以保证,书中的20多万字基本上没有废话,我不会为凑字数而扯闲篇。不但不会闲扯,因为提纲里的故事设计得太密集,在写的时候还会尽量压缩文字。尤其是最后两本里的许多章节,往往是上半章在优哉游哉地赶字数,下半章就发现篇幅可能不够,而且不能把故事拖到下一章,只好把具体的叙述改成概述。尤其是第四本的最后几章,极多概述,只求速进。所以,本套书虽然篇幅颇大,但故事还是比较紧凑的。
以后的长篇,一定要跳出每章2500字的框架,信马由缰去写,让章节跟着故事而不是字数走。不用说,一定会写得更出色。
不可否认,书中的一些情节可能不太新鲜。有几个地方因为进度卡壳,是靠网上的段子推进的;还有几个地方,是借用的电影里的创意。比如米小扬和冯楚楚赌盒子,是法国电影《两小无猜》的翻版。比如第四本里米小扬舌战班委会,明眼人都知道,那是《十二怒汉》的故事结构。比如最后一章,米小扬梦见两个人坐在树顶上,那个画面其实是来自美国电影《怦然心动》的海报。比如结尾部分,吴燕华关于爱情与失忆的感悟,跟韩国电影《我脑海中的橡皮擦》有点像。
有的是故意借用的,比如《两小无猜》和《十二怒汉》,因为我在写提纲的时候想不出更恰当的内容,而且作为新手缺乏底气,于是偷偷化用电影里的想法为自己搭桥。有的却是无意的,比如《怦然心动》和《我脑海中的橡皮擦》,我是写完之后才发现有点像的,因为那两部电影在我脑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橡皮擦都擦不掉。
借用别人的创意虽然不能算抄袭,但肯定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以后一定戒掉,请监督。
首部长篇小说写完了,有几条宝贵的心得,自己留用:
第一,下笔之前必须写提纲,越详细越好。我曾经在《幽默小读者》上有过一个连载《爸爸比我大一岁》,毫无规划,信手写了七八章,突然哑火了。因为急着交稿给美编室,无计可施,只好另换一个连载。那个《爸爸比我大一岁》至今烂尾着,我准备过完年收拾它。
比较起来,《时光男孩米小扬》就从容多了。遵循颜老师的指点,正式动笔之前,我把每一章的提纲都写了出来,老戴可以作证,那份提纲接近8000字。后面的写作就变得容易起来,因为提纲像夜路上的手电筒,一支在手,夜路再长也不怕。手电筒的光照向前方,你能一直走到天亮;如果光柱指向空中,你能一直爬到天上。
第二,心情调节很重要。我不但自制力差,而且患有拖延症。写长篇的过程中,只要碰到一点麻烦事,就会心情烦躁。从前年底到去年初,工作忙,杂事多,写作经常被扰乱,所以总是写写停停,一停就是几个月。以后一定要掌握一种调节心情的好办法,用在写长篇的时候,不然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半途而废。
第三,不要抱着先写草稿以后再改的想法,最好一遍完稿。写第一本的时候,我还幻想着全书写完以后再改一遍,结果最后时间太紧,只改了第一本,剩下的三本只字未动。
幸好,后面三本的错误并不多,因为写的时候每一章我都过了三遍。第一遍慢慢写完,把自己当作者;第二遍细细改一轮,把自己当编者;第三遍通读一番,把自己当读者;全部做完,再写下一章。当然,肯定还是有错误的,因为稿子都是我在晚上写的,脑子不太灵醒。其实,如果把上述三步都走过了,仍然有错别字改不出来,那再改多少遍也没用了。没办法,那个错别字就在你脑中的死角里。
第四,如果写到了你非常不想写的地方,写得磕磕绊绊,不要停,继续写下去;如果要停笔,最好停在写得比较顺手的地方。鲁迅曾经建议青年作者,“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我不太同意,至少这条建议不适合写长篇的拖延症患者。我的经验是,如果在不想写的地方停下来,留到隔天再写,那么隔天可能更不想写,最后一拖再拖,越拖越难写;相反,如果在最顺手的地方停下来,隔天你就会顺利接手,而且会写得更顺手。
去年我买过一本《天气》,里面有几封贾平凹写给友人的信,谈到写作,他说:“我的办法是,每当写得得心应手时就停下来,放到第二天去写。这样,在第二天一开始就写得很快乐,容易进入一个好的状态。”贾平凹先生是长篇大家,他的建议自然有实用价值。另外,鲁迅先生一生没有长篇,是不是要怪他所提倡的那句“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呢?哈哈,开个玩笑。
四条心得,至少对我来说,每一条都非常重要。
“时光男孩米小扬”系列共四本,算下来,竟然分别是在四个不同的地方写的。第一本《偷走时间的树洞》(原名“不翼而飞的时光”)的前十几章,是在鱼西村的四楼那间朝东的房子里写的,那时候好像还是2010年。写完前十几章,就丢下了。2011年秋天,搬家到鱼化温泉路口的那间房子里,在那里花一周的时间把《嘻哈别字岛》通改一遍,接着写完第二本《超时空插班生》(原名“请叫我楚楚姐姐”)。写第三本《长达十年的假期》(原名“银杏树洞里的约定”)已经是2011年底,我搬到陈家庄,那时候公主还在南门住。前面三本,因为编辑不催,我也就不急,断断续续地写,浑然不知时光流逝得飞快。
第四本《优等生大拍卖》(原名“把你从梦中敲醒”)写得非常匆忙。因为我一直在拖延,最后拖得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那时候是初夏,公主已经跟我住在一起。为了集中注意力,我就一个人重新回到鱼化寨,租一间七楼朝南的空房子,热热乎乎地写第四本。那段时间异常忙碌,同时做着两本杂志;刚刚订完婚,去周至领证,前前后后往民政局跑过三趟;买房,我爸和我大哥专程从山东过来;各种斟酌,各种讨论,各种手续;写东西的时间,只有半个多月,而且只有晚上有时间。六月上旬,终于把第四本写完。算下来,平均每个晚上可以写一章多点,三千多字。那应该就是我在紧张时期的最高写作速度。
现在回想起来,真怀念在那间房子里写东西的那半个多月。没有网络,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只有一张硬床,一台旧笔记本,几本薄书。虽然清苦,但是专心。那时候,我用的手机还是谷歌的G1,砖头一样,装不成大点的程序,只能装几首歌。晚上写累了,就站在热浪滚滚的窗边,看着夜色,听陈奕迅的《好久不见》和胡夏的《那些年》,日子过得寂寞而充实。
好吧,停止怀旧。
自从《时光男孩米小扬》出版,我就只翻过几页,一直没有时间仔细重读。但是前几天,在家里等待天然气通气的时候,我随手拿出一本《长达十年的假期》,慢慢地读起来。然后,在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在冰冷的客厅里,我默默地来回倒着脚,把全书翻完了。平心而论,完成度比较高,故事还是很吸引人的,如果它是别人的作品,我会给它90分。至少,它是我喜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