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沉默如谜的兄弟,要迎娶他艳丽的新娘
(2009-03-25 13:20:13)分类: 内向 |
这个标题其实是我去年听说家龙结婚的时候想出来的,本来想写一首诗,却是一拖再拖,终于不了了之。今年晓明结婚,我想不出更合适的标题,于是把它拿出来,回锅一下。但是我已经写不出哪怕是一个字的诗了,只能借它拼凑一篇潦草的回乡日记,然后像标题党一样,把所有的祝福都放进标题里。
3月20日下午,坐上回山东的1148次列车。
在我的周围,居然坐满了至少半节车厢的去徐州考公务员的大学生。一路无话,慢慢读完了韩寒的《他的国》。基本上,《他的国》应该是韩寒有生以来写的最难看的一本书,也是最近五年来我读完的所有书里面最无趣的一本。如果不是因为车上寂寞,我绝对不可能有耐心读完它。韩寒的小说最大的特色是文字幽默,韩寒也曾说过,他觉得文学其实就是文字的学问,文字出色文学便会出色,但是在《他的国》里面,韩寒的招牌式幽默几乎消失殆尽。出版人路金波可能也发现韩寒的文字不再精彩,于是打圆场说,《他的国》是韩寒第一次真正讲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可惜刨去文字,《他的国》的故事也十分平庸,即使放在儿童小说里都嫌不够饱满。韩寒说,《他的国》是他憋了一个月憋出来的一本书,我相信。当年韩寒用一年的心血写《三重门》,如今却用一个月的口水写《他的国》,真让人叹息。不过《他的国》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它激发了我写一部长篇小说的野心。
我的背包里还有一本书,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当年晓明来西安,我们在万邦书城淘书,晓明说他很想买一本《存在与虚无》,可惜数年来一直不能如愿。于是我为他买下一本,作为结婚礼物。在火车上的清晨,我打开来看,不由得暗暗心惊,我居然一个字都看不懂。
3月21日中午,回家。下午,与晓明、忠明在一家贴包店里宴饮。
很久不喝酒了,这个下午我们喝得都有点多。喝完我们坐公共汽车去刘官庄,一路颠簸,大声谈笑,聊起读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上每一个漂亮的女生。真喜欢这种恰到好处的醉酒的感觉,只觉世界大无边,朦胧而清澈,万事不萦于怀,所有的爱与哀愁都在踉跄之际变得微不足道。
晚上,我们坐着晃晃荡荡的汽车,穿过村里泥泞的路,陪着晓明的未婚妻去城里的婚纱店盘头。在博物馆对面的名门视觉店里,等待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段晓东在旁边的电台当主播,于是跑去找她,几经周折走进电台,一个讲普通话的男人却告诉我他不是太清楚,而她在我的手机里的号码已经是空号,废然而返,慢慢走在国槐掩映的路灯光里。身处如此良夜,不禁有些怅然若失。
回村后,接近午夜的时候,我们一起吃完晓明单身时代的最后一顿晚餐,便通腿而睡。夜半忽然吹起了大风。
3月22日,今天风声很大,但阳光静美,是一个最适合结婚的日子。
迎新娘,拜天地,闹洞房,摆喜酒……婚礼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晓明却郁郁寡欢,沉默得像一个谜团。在这场喜事当中,真正开心的是晓明的父亲,我从来不曾见他如此开心过。晓明忍痛从唐山赶回山东,把自己像一粒棋子一样完全交给父亲摆布,其实也只是为了不让父亲失望,为了笑容能绽放在父亲的脸上。比起晓明在喜事背后的难以言宣的伤痛,我最近半个月来在感情上的困扰实在算不得什么。
晓明的婚礼更坚定了我回乡的信念。高中毕业那年,我离开家乡远赴西安,怀揣着一个浪漫的梦想,希望能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开始另一种每天都充满惊喜的新生活。五年过去了,我在西安的新生活已经变得像火车上的扑克牌一样陈旧不堪,结果这时候,远方的家乡的生活,熟悉得让耳朵起茧子的方言、沿路携手而过的美丽姑娘、村子里每一张亲人的笑脸、每一种勾起童年回忆的气味,都忽然变得像火车上阳光灿烂的清晨一样明亮起来。再亮一点,再亮一点,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就下车回家了。长安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3月23日,早起,去城北的火车站坐车南下新沂。
在新沂等待转车的时候,我背着包满城转悠。像每一个城市一样,在新沂火车站东边,是一片红灯区。不过,这里的洗头女郎非常安静,不像西安的小姐那么嚣张,隔着马路都能卖弄风骚。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许多洗头房的门外晒满了床单,一派良家妇女的人间烟火味。这里的女人不能跟大城市的小姐比拼风情,于是主打温情,说实话,对于漂泊异乡的男人而言,良家烟火的温情比满世界轰炸的风情更有诱惑力。
后来,走进新华书店,逗留到了傍晚。想找一本儿童小说读,楼上楼下地找,居然找到了一本曹文轩签名的《草房子》,然后,买了一本安武林的《米粒上的花朵》,一本《张天翼童话集》,外带两本杂志,结果,兜里的钱最后只剩下几枚硬币了。
在火车上沉睡的间隙里,读了几篇安武林的童话。文字非常不错,当得了“晶莹剔透”四个字;故事也像蜻蜓的翅膀,飞翔得流畅而轻柔,真令人羡慕。然后,读完了张天翼的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这部童话我小时候读过多次,每一次都像初读一样入迷。如今再读,依旧动人。只可惜同心出版社的这套插图太恶,配在张天翼的文字上像是落在蛋糕上的苍蝇,而当年我读的那个版本,是华君武的插图,黑白色的寥寥数笔,传神之至,那些插画是蛋糕上的草莓。
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大林和小林》应该是中国最伟大的童话,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十分简单,但都让人过目难忘,张天翼有一支充满讽刺和夸张的漫画式文笔。而且,《大林和小林》告诉过我太多太多的人生道理,甚至包括阶级斗争,《大林和小林》应该能算得上是中国讲阶级斗争最出色的童话。读毕《大林和小林》,再读当代的童话,总有一种无力感,和平年代,张天翼式的夸张文笔很难再现江湖。但是,我有一个小小的野心,我以后写童话,希望能沿着张天翼的风格走。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在中国的童话界有一个专属的席位,我一定会在自己的第一本书的序言里声称,我的师承是张天翼。
当然,如果能写出一本像《大林和小林》这种足以垫棺材底的作品,那么我现在倒地就死都可以了。
3月20日下午,坐上回山东的1148次列车。
在我的周围,居然坐满了至少半节车厢的去徐州考公务员的大学生。一路无话,慢慢读完了韩寒的《他的国》。基本上,《他的国》应该是韩寒有生以来写的最难看的一本书,也是最近五年来我读完的所有书里面最无趣的一本。如果不是因为车上寂寞,我绝对不可能有耐心读完它。韩寒的小说最大的特色是文字幽默,韩寒也曾说过,他觉得文学其实就是文字的学问,文字出色文学便会出色,但是在《他的国》里面,韩寒的招牌式幽默几乎消失殆尽。出版人路金波可能也发现韩寒的文字不再精彩,于是打圆场说,《他的国》是韩寒第一次真正讲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可惜刨去文字,《他的国》的故事也十分平庸,即使放在儿童小说里都嫌不够饱满。韩寒说,《他的国》是他憋了一个月憋出来的一本书,我相信。当年韩寒用一年的心血写《三重门》,如今却用一个月的口水写《他的国》,真让人叹息。不过《他的国》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它激发了我写一部长篇小说的野心。
我的背包里还有一本书,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当年晓明来西安,我们在万邦书城淘书,晓明说他很想买一本《存在与虚无》,可惜数年来一直不能如愿。于是我为他买下一本,作为结婚礼物。在火车上的清晨,我打开来看,不由得暗暗心惊,我居然一个字都看不懂。
3月21日中午,回家。下午,与晓明、忠明在一家贴包店里宴饮。
很久不喝酒了,这个下午我们喝得都有点多。喝完我们坐公共汽车去刘官庄,一路颠簸,大声谈笑,聊起读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上每一个漂亮的女生。真喜欢这种恰到好处的醉酒的感觉,只觉世界大无边,朦胧而清澈,万事不萦于怀,所有的爱与哀愁都在踉跄之际变得微不足道。
晚上,我们坐着晃晃荡荡的汽车,穿过村里泥泞的路,陪着晓明的未婚妻去城里的婚纱店盘头。在博物馆对面的名门视觉店里,等待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段晓东在旁边的电台当主播,于是跑去找她,几经周折走进电台,一个讲普通话的男人却告诉我他不是太清楚,而她在我的手机里的号码已经是空号,废然而返,慢慢走在国槐掩映的路灯光里。身处如此良夜,不禁有些怅然若失。
回村后,接近午夜的时候,我们一起吃完晓明单身时代的最后一顿晚餐,便通腿而睡。夜半忽然吹起了大风。
3月22日,今天风声很大,但阳光静美,是一个最适合结婚的日子。
迎新娘,拜天地,闹洞房,摆喜酒……婚礼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晓明却郁郁寡欢,沉默得像一个谜团。在这场喜事当中,真正开心的是晓明的父亲,我从来不曾见他如此开心过。晓明忍痛从唐山赶回山东,把自己像一粒棋子一样完全交给父亲摆布,其实也只是为了不让父亲失望,为了笑容能绽放在父亲的脸上。比起晓明在喜事背后的难以言宣的伤痛,我最近半个月来在感情上的困扰实在算不得什么。
晓明的婚礼更坚定了我回乡的信念。高中毕业那年,我离开家乡远赴西安,怀揣着一个浪漫的梦想,希望能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开始另一种每天都充满惊喜的新生活。五年过去了,我在西安的新生活已经变得像火车上的扑克牌一样陈旧不堪,结果这时候,远方的家乡的生活,熟悉得让耳朵起茧子的方言、沿路携手而过的美丽姑娘、村子里每一张亲人的笑脸、每一种勾起童年回忆的气味,都忽然变得像火车上阳光灿烂的清晨一样明亮起来。再亮一点,再亮一点,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就下车回家了。长安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3月23日,早起,去城北的火车站坐车南下新沂。
在新沂等待转车的时候,我背着包满城转悠。像每一个城市一样,在新沂火车站东边,是一片红灯区。不过,这里的洗头女郎非常安静,不像西安的小姐那么嚣张,隔着马路都能卖弄风骚。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许多洗头房的门外晒满了床单,一派良家妇女的人间烟火味。这里的女人不能跟大城市的小姐比拼风情,于是主打温情,说实话,对于漂泊异乡的男人而言,良家烟火的温情比满世界轰炸的风情更有诱惑力。
后来,走进新华书店,逗留到了傍晚。想找一本儿童小说读,楼上楼下地找,居然找到了一本曹文轩签名的《草房子》,然后,买了一本安武林的《米粒上的花朵》,一本《张天翼童话集》,外带两本杂志,结果,兜里的钱最后只剩下几枚硬币了。
在火车上沉睡的间隙里,读了几篇安武林的童话。文字非常不错,当得了“晶莹剔透”四个字;故事也像蜻蜓的翅膀,飞翔得流畅而轻柔,真令人羡慕。然后,读完了张天翼的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这部童话我小时候读过多次,每一次都像初读一样入迷。如今再读,依旧动人。只可惜同心出版社的这套插图太恶,配在张天翼的文字上像是落在蛋糕上的苍蝇,而当年我读的那个版本,是华君武的插图,黑白色的寥寥数笔,传神之至,那些插画是蛋糕上的草莓。
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大林和小林》应该是中国最伟大的童话,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十分简单,但都让人过目难忘,张天翼有一支充满讽刺和夸张的漫画式文笔。而且,《大林和小林》告诉过我太多太多的人生道理,甚至包括阶级斗争,《大林和小林》应该能算得上是中国讲阶级斗争最出色的童话。读毕《大林和小林》,再读当代的童话,总有一种无力感,和平年代,张天翼式的夸张文笔很难再现江湖。但是,我有一个小小的野心,我以后写童话,希望能沿着张天翼的风格走。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在中国的童话界有一个专属的席位,我一定会在自己的第一本书的序言里声称,我的师承是张天翼。
当然,如果能写出一本像《大林和小林》这种足以垫棺材底的作品,那么我现在倒地就死都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