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插播一个广告。前几天看了一个我们县政府搞的视频,非常精彩。看完后我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又增长了。希望所有莒县人都看一看:莒县简介(视频).
这几天在论坛上看见有人追忆《还珠格格》,忍不住感叹一声。
十年前,我们住在山东省莒县刘官庄镇第三职业高中的家属院。一排五套院子,我们是第二家,门前一棵小树,小树还没长成我们便搬家了。院子很小巧,两间教室改造成的堂屋,一间南屋,一间灶房,灶房南边是一个鸡栏,鸡栏外边是一口水缸。水缸养满了我从柳青河捉的鱼,有的鱼养来养去一年多,身子变成墨绿的保护色,极瘦,浑身只剩下一颗脑袋。鱼缸北边是我的小桃树,树下是我的小石桌,石桌北边是爸爸的小荷花池。荷花池东边是水龙头,水龙头南边是我的白果树,我的草莓地,草莓地南边是我们的小东屋。建造这间房的时候爸爸显然打算长久地住下去,把墙壁粉刷得雪白,还买了一口雪白的浴缸。结果小屋连蛛网都还没结成,我们搬家进城了。
那时候我在县城读高中,第一年很想家,想念院子里的事情,想念每个角落的虫鸣,想念晚上堂屋的灯火,想念灶房飘出的香味和妈妈一遍又一遍叫我们吃饭的呼唤。每个月回一趟家,骑车奔驰十多里,只为了在这个小院逗留一夜。我们把家搬去县城后,两脚离地了,耳根寂寞了,更想念在刘官庄的小院,尤其是在一些在楼上听不见风雨的风雨之夜,想念当年院子里的风声雨水。夏天的下雨天,妈妈从堂屋进灶房烧饭都要撑着伞,我和弟弟被雨拦在了小南屋里,爸爸撑着伞一路小跑,像一个摆渡人,把我们一个一个接过去。雨声轰鸣,我们在屋里把电视的声音调到能对抗雨声的程度,兴高采烈地吃饭。
那时候,电视上是铺天盖地的《还珠格格》。
那时候我已经看过不少书,自认为是文学青年,不屑看这种风花雪月的言情故事。可惜,架不住电视机的狂轰滥炸,据说那时候最高收视率是65%(十年后琼瑶的《又见一帘幽梦》收视率突破3%已经是“打破了近年来连续剧的纪录”),比这更高的大概只有春节晚会和新闻连播了。那时候简直是有井水饮处,便有还珠格格。赶集的时候,打火机的贴画、日记本的内页、小镜子的背面,全是还珠格格。大年三十赶集,农民们要买两张年画,一张是灶王爷,一张是小燕子。那时候,你可以不知道周润发,不可以不知道小燕子,赵薇确实是红得脸盆上都是自己的脸,真是可怕。
那时候,我在刘官庄初中复读,处于情窦初开、刚刚开始听流行歌的年纪。当时听郑智化和张学友,经常去逛音像店,逛着逛着便买了一盒《还珠格格》的磁带。直到现在,我可以对《还珠格格》的剧情嗤之以鼻,却不能否认它的那一堆主题曲插曲片尾曲实在不错,琼瑶写小说不大入流,写歌词却是一流,曲子也缠绵,适合传唱。(这些歌搁在今天毫不寒碜,真的,在网络歌曲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宁肯去听《还珠格格》。)我那时候每天晚上在爸爸的办公室写作业,办公室对着大门,门外的马路上音箱很吵,满大街都是“手牵着手牵着手牵着手牵着手”,真是壮烈。
像所有的家庭主妇一样,我妈妈是《还珠格格》的忠实拥趸。我妈妈喜欢的电视剧不多,《新白娘子传奇》和《还珠格格》却肯定是她最喜欢的两部。那时候,那时候……(未完待续。时过境迁,无心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