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把《疯狂的石头》看了。
截止昨天,制作成本不过300万的《疯狂的石头》票房已过1000万,而且长势持续上扬;与此同时,首批制作的30万张DVD全面脱销,电影的网络下载早成热点,甚至,导演宁浩的前两部作品《香火》、《绿草地》也渐热于BT界。这部电影让“石头”顿时进化成网络热词,百度一下“石头”,出现9个相关搜索,其中7个是“疯狂的石头”。再去欣赏坊间的评论,已经有人在说:冯小刚请让让吧,宁浩来了。
看完觉得,《疯狂的石头》虽然算不上是个“好电影”,却十足是个“好看的电影”。电影结构精巧,一开场就大撒网,头绪纷繁,节奏干脆,网眼儿挺大;随着情节铺展,这网越收越紧,三个毛贼住在了保安的隔壁,拉屎都一个茅坑,厂长的儿子睡了大贼的老婆,香港的大盗的汽车压住了下水道的井盖,黑皮在里边奄奄一息……网眼儿在缓缓收缩;结尾,这网收得实在漂亮,每个人都有了交代,而且交代得绝不马虎,异常精巧,让人赞叹。相当多的导演铺展故事很有一套,却老是一到结尾就懈了,收不起网,许多伏笔和暗示照应不到,即使照应到了也牵强得很。在这方面宁浩一出手就显示出了高手的功力,着实不凡。
演员的表演比较出色,几个主角都有精彩的表现。大家看多了冯小刚电影里葛优的糙脸,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乍见这么多新面孔,而且都表现突出,自然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郭涛也因这个片子咸鱼翻了身。不过我也挺奇怪这些年郭涛为什么没红过,按说他演过张艺谋的《活着》,接着主演冯小刚的《永失我爱》,都很出彩。尤其《永失我爱》,虽然煽情过分了点,我还是觉得它差不多是中国最好的爱情片之一,怎么就臭了。冯小刚发迹的路子跟王朔非常接近,先是搞言情,一搞就发现中国人不懂这种雅致的调情,于是改搞最浅薄的喜剧,果然皆大欢喜。我只奇怪冯小刚搞喜剧怎么没再考虑郭涛,要不,郭涛可能十年前就火了。当然,在《疯狂的石头》里郭涛还是过于严肃了点,跟那几个贼反差强烈。但这毕竟是靠情节取胜的一个片子,演员表现显然不如冯小刚的电影那么紧要。
表现手法也够花哨,刚毕业的电影学院学生都有强烈的显摆欲,恨不得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使上。张一白的《开往春天的地铁》,陆川的《寻枪》,技术含量都挺高,第一印象就是挺晃眼。《疯狂的石头》技术的痕迹太清晰,毕竟是新出道的年轻人,不过话说回来,大陆影坛这些老家伙就是太老奸巨滑了,讲求什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些小青年一蹦出来,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都来,确实很让人耳目一新。这种花样百出的电影语言使用过多虽然显得过于毛糙,却毕竟也是一种令人惊喜的创造力。
现在网上关于《疯狂的石头》的话题也是硝烟四起,批判该片的人只用一招制敌,那就是咬定它抄袭盖·瑞奇的《两杆大烟枪》和《坑蒙拐骗》。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天涯的一个帖子:难以疯狂的石头!——抄袭有理,揭露无罪。作者说,当一部电影明显地引用另一部电影的画面、语言、情节、镜头时,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向该电影致敬,二是在恶搞;而当一部电影很隐晦地运用另一部电影的画面、镜头、情节时,就是抄袭。我没看过那两部电影,昨晚下载了一部《两杆大烟枪》一直没看成。不过我觉得,分辨这个电影是致敬还是抄袭不是这个“石头事件”的关键,这个事件关键在于,它向中国电影圈提出了一份响亮的疑问:中国电影开放都几十年了,为什么这种类型的电影直到现在才出现?为什么这种用“致敬”或者用“抄袭”捞取票房的捷径一直没有人走?
这种“笨贼一箩筐”式的疯狂喜剧,欧美已经出现多少年了,我甚至觉得早在米老鼠与唐老鸦的时代就出现了这种它的雏形。香港一直唯欧美马首是瞻,这类电影也早就是他们的商业类型片里的重要类别。可在大陆,这种电影一直没出现,中国电影一直在这样一个怪圈里打转转,当然,冯小刚突围成功了,现在其他人也在试着走商业路子,却还是没人涉足这一领域,这里成了中国电影的一块盲区。是不是中国导演都自视太高了?电影学院学生一毕业,齐刷刷地都奔艺术片去了,学院派的人就是放不下这搞艺术的架子。瞧瞧这么多年,大陆只出了一个搞商业片的冯小刚,因为不是科班出来的,苦出身,就不觉得经商跌份儿了。所以宁浩挺难得,当然也可以说是目光够尖锐,一眼看透了大陆电影的破绽,接着一剑刺穿。
最后关于“致敬”和“抄袭”的区分,我倒觉得对喜剧电影,这尺度不必那么苛刻。在好莱坞这些都属于类型片,类型片模式固定,难免不抄来抄去。香港也是,刘镇伟的哪部电影不“抄袭”?最著名的《大话西游》台词、造型、音乐抄了《重庆森林》、《东邪西毒》、《新龙门客栈》,却抄出了经典水准,许多人对《大话西游》赞不绝口,却根本不知那些著名台词、音乐的出处。2002年香港电影的“救市之作”《无间道》明显“致敬”了《教父》,这并不妨碍它成了香港警匪黑帮片的经典。说到大陆,两年前的《自娱自乐》中,许多段落“致敬”了《侠女》、《智取威虎山》、《卧虎藏龙》等,这些后来甚至成了电影宣传的噱头。当然,《疯狂的石头》不能和前面这些片子相比,它自己的定位本来就只是一个小娱乐片,逗观众笑几声,黑黑地赚点钱,也就是了,不必拿到台面上来揭露、批斗。
当然,这些天媒体的盛赞之声有点过。也没法子,毕竟这个电影带给了中国电影圈一阵少有的激动。这时,忽然想起“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句话,可能有点大,穿着还不合适,实际情况其实是一出现个小人得志的现象就造成轰动效应,是这个民族的悲哀;还想起“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句话,又有点小了,左右不是,不穿也罢。
前一篇:头文字一的江湖圈套
后一篇:公元二○○六,夏天正在徐徐展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