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小学生活 |
其实,不论您与另一半决定采取哪种教养法,最重要的原则是:让孩子感受父母满满的爱,并依孩子的个性来研发教养策略。
什么才是正确的教养模式呢?
教养模式一:双方都权威
“对孩子严厉些,孩子才有出息!”父母本身都很严谨时,自己做事不出错,也不许他人包括孩子有出错;因而多采取严厉的教养模式。当然,也有可能是父母把严格当成一种训练孩子的方法。
严厉的父母通常属于自我主观意识较高,控制力强的父母。此类型教养下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两种倾向:在家长面前表现符合家长标准的乖宝宝,在外人面前表现的可能是孤傲或专横。或许,有时孩子也有可能因为担心达不到父母的要求遭责骂,而出现畏惧胆怯的情况。此外,孩子还可能出现下列的情形:
*若孩子的人格特质本来就显得文静,由于父母严厉的管教而出现畏惧,害怕挨骂而不敢尝试新事物。
*在家长眼中养成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的“乖宝宝”。
*不敢与人沟通,无法独立行事,甚至不敢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懦弱型孩子。
*因为常受责备,比较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
*常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努力,缺乏自动自发的精神。
*若属于外向型的孩子,则有可能在年纪小时表现出表面服从型;但到某一年龄之后可能出现反弹、逆反的心理倾向。
严格不一定就是好!一味地要求孩子,当孩子没有达到要求时,即以责备或是打骂孩子的方式管教,其实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个人观点认为:
教养模式二:双方均放任
适度的放任(偏民主式)可能出现的情形:
*孩子在较无压力的环境下,会显得较有创造力及想象力。
*由于与旁人的想法不同,所以往往会与同龄人走不一样的路。
*但因孩子活泼、好动、爱发问,因而在进入教育后,也有可能会产生适应不良的情形。
*此种教养模式下的孩子如果遭受指责,可能会无法接受,甚至是无法面对事实的情况。
*由于从小就被照顾得十分完善,因此,自理能力多半不佳。如:到了小学还不会穿衣、做饭、洗衣服,水果不磨成泥就不会吃等。
*因自小即受宠爱,会缺乏替别人着想的心,也常表现得自私自利,不爱与人分享。
教养小帮手——当家长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属于任其自由发展或是一味地溺爱时,往往会在孩子入学后,产生一些教养上的困难,而使孩子不适应,甚至是产生人际困扰,因此,不论您有多宠爱孩子,为了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力,适度的生活常规训练仍是必要的喔!
教养模式三:一方放任,一方严厉
一般传统的教育法多半是严父慈母的搭配法,若父母亲双方可以搭配的很好,也是不错的教养方式。但若父母亲经常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就容易使孩子不知所措。
教养下的孩子——
*如父母亲当中有一人认为孩子下课后需要上才艺班,但另一人却认为应该自己教,那么问题就不在严厉或是放任上,而是父母双方对事情的看法不相同。当父母常因理念不同而有争议时,就会对孩子形成不良的影响。例如:孩子可能会很世故,很会看父母的脸色。
*或是父母亲当中有一人显得强势,一人显得弱势,孩子可能会衡量轻重,选择与强势的一方站在同一阵线,而使亲情关系失衡。
*有时父母间教养不一致,是为了争宠,与父母亲的人格特质有关。即当孩子显得比较喜爱父亲时,父亲会显得满足。不过,当父母为了讨好小孩而出现种种不客观的取悦举动时,可能会干扰教育,而使孩子产生投机的心理。如:有需要时,就会偷偷地向一方索取,形成较扭曲的人格特质,因而致使其无法客观地评断事情的是非善恶,以物品来取悦他人。
教养小帮手——现代父母教养的不一致性,经常出现在孩子的课业上,也就是孩子的功课到底要逼多紧才好?
1.避免争执,维持教养一致。不论父母亲对于该事件在看法上有多大的差异性,最好彼此商议出一种处理方式。也就是说,教养的重点是,双方该如何沟通。
2.沟通重点,各退一步。当父母双方对于孩子的教养理念出现分歧时,该如何沟通呢?一般由于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通常较长,因此,会希望孩子可以依自己的方式来教导。但由于父亲经常是一家之主,对于家中的大小事具有决定权,所以就容易争执不下。
正确教养孩子的模式 孩子是产品、还是人?
“您把孩子当成一个重要的商品吗?”现代父母在教养模式上,经常采取严厉与放任两种极端的模式,怎么说呢?
有些父母非常焦虑,常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如人,而严格地规定孩子学东、做西,给予孩子极大的压力。另外一种父母则是因为生的少,而把孩子当作宝,常不舍得他挨骂,不敢指责孩子,因而常采取放任的教养模式。
其实上述的两种极端教养模式,都是不可行的,如果家长能停下脚步,转换一下思维模式,以中庸(民主式)的教养方式来达到平衡,如此才是对孩子有助益的教养模式。
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
前一篇:家有创新之举:服不服,做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