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纷争华谊兄弟

(2009-11-12 10:52:03)
标签:

杂谈

分类: 谈股论市

投资制作热播电视连续剧《爸妈都是老党员》(又名《爸妈结婚六十年》)的山友王莉女士讲,她们圈里尽管有不少人也做股票,但都不看好在创业板“破土而出”的华谊兄弟。理由主要是三点:华谊主业是电影制作,一般票房达不到两亿的电影项目很难收回成本,因为票房收入中只有三分之一归制作公司,另三分之二归发行公司和院线,此其一;其二,公司过于依赖三、两个明星导演和明星演员,不像时代华纳那样几乎收揽全部明导和明星,单个名导或明星的权重太大,万一有闪失或变化,收入无以保证;第三,电影只靠票房赚钱,电视剧还可以靠广告,即使转做电视剧,也会受不可预期的意识形态政策变化的影响。她不认为,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公司有稳定的盈利模式,除非大量投资和控制院线。但即使未来减少了意识形态政策影响,类似长虹干不过国美的例子,也会复制到电影产业。

当我拿这样的理由与一个大券商资管的老总讨论时,他说:“资本市场掌握着定价权,他们搞电影的内行并不是资本市场的内行”。他说一定会在华谊兄弟回调到某个价位后坚决买入。理由有三:一是作为消费升级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娱乐品仅刚刚开始,市场潜力巨大,且无估值标准和压力;其二,华谊兄弟是第一家上市的电影制作公司,凭其“先发”优势和公众效应,完全可以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实现跳跃式发展,“有钱了可以签约更多的明导和明星,也可以合作建立自己的院线体系”;其三,“创意”产业在中国,“创意”的成本毕竟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同业,华谊兄弟市场化运作的机制还可以使其获得行业定价权和成为行业标准的重要制定者,而有定价权的公司自然就有超额溢价。

究竟谁是外行?谁是内行?我们不妨放上一年或更长时间拭目以待。但产业的内行与资本市场内行之间的判断如此南辕北辙却很值得玩味。抛开信息不对称因素不谈,抛开对作为股票的华谊兄弟的交易性机会的把握不谈,资本市场的定价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能与产业(公司)的价值有机对应?产业内行的判断当然是资本定价的前提,但没有资本定价的预期(市盈率)和引领作用,产业本身也不可能有跳跃式发展。因为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是对产业未来的定价,是对产业未来的判断。由此,电影圈内行与资本内行对华谊兄弟的判定在本质上是无以弥合的,关注当下的产业内行遇到关注未来的资本内行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是谁的理都可能偏执一方。我们既不能埋头“当下”无视“未来”,也不能隔过“当下”臆想“未来”;“未来”需要依据“当下”来判断,但“当下”也不能确定“未来”。

归根到底,投资一半是靠对确定性的研究,一半要靠不可能确定的运气。
 
此文发表于<融资中国>12月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