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兰芳》及其他

(2008-12-23 10:50:31)
标签:

杂谈

分类: 感悟

“馒头血案”之后,陈凯歌快成“呕”像了,因为他总想通过电影教训人或提高人,再也不是多年前《霸王别姬》时表现对人生的困惑,讨究人性的悲哀。大家对他的电影并没有太好的预期,要么你像张艺谋、冯小刚那样就搞纯的大制作商业片,以故事和场面让人一笑而已,脱就脱得彻底;要么你像晚辈贾章柯娄烨那样坚持艺术的立场不计票房只想借电影表达人生体悟: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半掩门”(旧时称暗娼)横竖是两头不讨好。“馒头血案”达到极致。

因为陈大师是电影圈公认的最有国学和文化功力的,所以从他甫一公示要拍《梅兰芳》,便让我辈有了些许期待,活着的大师要与死去的大师对话,活着的一定特有压力,让人记起这三十年中国电影的扛鼎之作《霸王别姬》。对死去大师的理解和对自己辉煌过去的挑战,实在是巨大的压力,也令我辈期许陈大师时也为他捏一把汗。

终于,看了碟片《梅兰芳》之后那把汗流成了水,还是很令人失望。怎么还是那股自以为是的“装丫庭”的劲头呀!梅孟之恋,分手时孟小冬一句“婉华,不怕”也真真催生了感动,明明眼眶潮了却怎么也流不出泪来。为啥?在于陈大师对梅孟悲情的阐示:“梅兰芳没了这份孤单,便不再有梅兰芳…..” 好像艺术大师就该情感不幸,情感不幸乃至“性压抑”会使“利比多”(佛洛伊德语)积蓄的能量转化为艺术创造力——这种“大一”文论课程中的观点居然移植到关于梅兰芳大师的电影里来了,不是“装丫庭的”又是什么?可惜了章子怡出神入化的表演,可惜了章子怡多年侠女暴戾形象之外的那两弯幽怨、深情的眸光——我以为已经长大了的章子怡是把这些年个人的感情经历全部移情到孟小冬的故事里了。这么好的表演,让这么操蛋的阐示冲淡了——反观生活本身,是否陈大师本人恰恰是因为娶了娇妻不再“孤单”因而再也回不到《霸王别姬》时的陈大师了,悲哉!夫复何言?

生活中的孟小冬更是让人感慨不尽,她宁愿给黑帮老大做六姨太也不愿守在心爱的梅大师身边……我没研究过这段历史,却直感孟小冬生活中的故事已远远高于电影《梅兰芳》了。

客观讲,电影《梅兰芳》只收尾到抗战结束,表现一代名伶的除了情感故事便只剩下爱国主义了,没有1949年以后更复杂更激烈的人生矛盾,《梅兰芳》也不可能超越《霸王别姬》,这当然怪不得陈凯歌。

总之,单就章子怡的表演而言,看个碟片还是值得的;但就整个片子而言,不值得我辈疲于奔命的商务人士跑到电影院去看。因为,看碟片总可以“快倒”过没劲的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