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确定性投机

(2007-05-28 08:47:37)
分类: 谈股论市
 

确定性投机

方泉

    两家主营业务大体相同的上市公司,一家总股本是3.1亿股,2006年每股盈利0.16元;另一家总股本是1.4亿股,2006年每股盈利0.06元。看它们的第一大股东也没发现有何关系,但在百度网上一搜,发现这两个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均为一家大型国企控股。按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同一个实际控制人的两家上市公司不得存在同业竞争的关联关系,此其一;其二这家大国企要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也完全没必要保留两个主业相同的上市公司。因而这两家上市公司一定要实施主业并购,即规模大、盈利好的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并购另一家的业务,促进自身的做大做强;而被并购的公司变成一个只有若干现金的净壳,如果控股的大国企还有其它优质资产,则完全可以注入这家公司,这家公司一定会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即使实际控制人没有优质资产注入,像这样规模的壳公司——据首创证券投行部总经理赵乐军先生讲,也能卖到1.2亿元以上。再到百度上搜索这家大型国企,好家伙——尚未进入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不要太多了”!

    还有一家主营有色金属的上市公司,2006年的业绩剧幅亏损,可谓一次亏个够——但是有心人明白“一次亏个够”的上市公司往往会在次年有大动作,有爆发性的外延式增长。于是再敲击电脑上的F10,查它的基本面。发现它在去年10月股改时大股东趁机从百分之二十几的股份“收购”成绝对控股的程度。再查这大股东的资料,发现其在某一小品种有色金属行业占有垄断地位,而且股改对价时大股东也曾明确承诺要在2007年内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这样的公司难道不值得关注吗?

    大型国企要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是国家战略,国资委计划用三到四年时间将157户央企调整到80—100家,在更长的时间内将从中培育出30—50家具有国家竞争力的大企业,而这必须依靠资本市场。据此,申万的研究报告判断,以20倍市盈率的价格估算会有3万亿优质国企资产进入资本市场,其中的相当部分会直接注入上市公司。这都是确定的。在这种确定的大背景下如上所述的两个上市公司的股票,其质变性重组也会是确定的。只不过其重组的时间、重组的方式和定价是我辈局外人无法确定的。

    年初看天相投资和长江证券等十数家研究机构关于国有控股公司可能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或整体上市的相关报告,他们列出的公司百余家;在他们所列公司之中仔细研究,还能找出几十家如上举例的确定性更强的公司;而在他们研究视野之外,还有许多诸如万象钱潮这样有注入题材的民企上市公司,还有类似福耀玻璃那样被外资战略性购买的公司——外资并购,在国际资产估值的标准下,像2006年初比利时英博集团以并购对象净资产十倍的出价购买雪津啤酒股权的事件曾让我们大惊失色……我是说,我们14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太多的存在质变性提升的公司!

上市公司价值的提升一般分为内生式增长和外延式增长。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我们这个市场的“转轨”特色一定会此消彼涨地落实在许多上市公司外延式增长上。炒股票炒得是预期中的价值增长,而存量的增长总还嫌缓慢,变量的激发才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外延式变量将是我们这个市场整个“转轨”时期内颠扑不破的投资主题。

    但变量又是最不确定的,变量的最终兑现需要许许多多复杂的环节,而脱离存量基本面的股价飙升又往往广为病诟。其中陷阱也多、欺诈也多、操纵也多、因而对监管能力的挑战也强。对市场中人而言,也实在是“富贵险中求”的。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力圈”者也会看走了眼,遑论我辈普通布衣投资者?但我们总能在最不确定的情形中通过认真做功课找出相对的确定性,比如笔者举例的两只股票。但即使那样的确定性,也还是一种主观判断,也还是一种投机行为。如此,我们也只好依据各自的风险厌恶度和风险承受度适量参与这种“确定性投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冲高减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