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谈股论市 |
确定性投资
方泉
一定要买看得懂、算得出业绩的股票,并且还要考虑产业趋势、比照国际估值标准……一位在股市跌跌撞撞十几年朋友把这样的理念叫“确定性投资”。
他是深受不“确定性”之害,上一轮牛市中曾身价数亿,却因重仓一只业绩造假的股票而赔得倾家荡产。因而他再也不信什么“题材”、“概念”,在“确定性”原则下今年他管理的几千万果然超过两倍的收益。
应该说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大型优质国企上市后,股票的“确定性”成为可能。早些年,大股东把上市公司当成提款机,上市的国企大盘股也多是为“脱困”目的而来,按“确定性”来投资无异于椽木求鱼;只能判断“趋势”,比谁买得早、跑得快,或与上市公司合谋“做庄”。
较之空泛的“价值投资”理念,“确定性”强调的是对“价值”的量化分析,对“价值”的心中有数的把握,比如他在今年9月份重仓封闭式基金,是基于大盘蓝筹股要在下半年补涨,而以配置大盘蓝筹股为主的多数封闭式基金居然有40%的折价率,他“确定”这是半年内可以“白捡”来的收益。到现在他重仓的封闭式基金,收益已经超过100%!再比如他得知招行H股的发行价高于A股市价,又判断国际游资会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会热捧招行H股,便重仓介入招行……“确定性”的认识其实不难,难的是“说到做到”,能坚守住自己的“确定性”,能在其他“题材”、“概念”的诱惑中坐怀不乱。
但股市本质上是不确定的,所有的投资行为都是对不确定性的判断。而股票的魅力也在于不确定性,在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对不确定的相对自以为是的“确定性”的把握。这位朋友的“确定性投资”理念更容易为多数人认同,他选择的投资标的物更容易被多数人“确定”。但许多暂时难以“确定”的股票更存在从不确定性向确定性转化的可能,而有幸参与了这样转化过程,投资收益更是惊人。尤其是对方泉这类自以为聪明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老江湖”而言,总是耐不住“确定性“之后的寂寞心路的。半年前总有朋友问买什么股票,方泉一概告他们买中石化买招行;方泉周围的“老江湖”们却没有几个参与其中的。当然这些人也实在是没想到这两只股半年内能有100%的升幅!
人各有志,人总得选择适合自己性格、自己风险偏好度和自己“比较优势”的投资理念。“确定性投资”理念指导下,一般要看股票的市盈率,比如银行股按国际估值标准应给予30倍市盈率,而半年前银行股市盈率普遍不足20倍,那么在20倍市盈率以下买入银行股,在超出30倍以上再卖出。这是标准的稳健盈利套路。但还有恰恰相反的套路,比如中国卫星,今年3月股价7元时其市盈率230倍,涨到现在复权价越过20元,其市盈率也不过100倍。因为“确定”了未来上其业绩会有爆发式增长,我们便可以在几百倍市盈率时买进,而一旦其业绩增长进入稳定区域、市盈率降为几十倍时再卖出。这难道不也是“价值投资”吗?当然,对不确定向确定的转化是最难把握的,这里面有太多的陷阱,太多的“忽悠”、太多的心惊肉跳。但笔者“确定”地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后许多公司基本面的制度性变量终将以资产注入兼并收购等形式呈现出来,终将在“不确定”的条件、“不确定”的时点“确定”地大放异彩。
如果说“确定性投资”是“守正”,那么捕捉由不确定向确定性转化的投资便是“出奇”。“守正”寂寞,“出奇”惊险。“守正出奇”,如果捏拿到位便是最好的选择。牛市行情展开后,条条大路通罗马,但肯定也有通向罗马的崎岖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