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近期在阅读的几本介绍到喀斯特地貌的《中国国家地理》。其中,最为详细的莫过于2011年10月刊的专辑,足有400页。
依稀清楚的记得首次得知《中国国家地理》是在大二,无意中闯入中国国家地理网,开始了一段不解之缘。
中国国家地理网里面精美的图片和带有魔力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我,随后得知有出版杂志,便跑到学校图书馆查找,没找到,心中难免有些失望。
最后,只能利用周末时间去书店购买,拿到杂志后,便不停的翻阅起来,这对于喜欢剪报和文字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本现成的图册和写作范本!
它们就像一道迷魂汤让我爱不释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期不落的订阅。
于是,《中国国家地理》成了我从大学时代以来最钟情的一本杂志。
久而久之,养成了每天坚持阅读的习惯。刚开始看得有些吃力,因为都是新鲜的地理知识,涉及面很广,描述得也很到位。

图为自己收藏的《中国国家地理》,每次朋友或者同学过来家里坐,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就是这些“红色本”,他们总会问是什么?怎么那么多?殊不知,这些对我而言,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曾经,也幻想着自己哪天也能写出那样的文章。
不仅如此,我在阅读的时候甚至还做起了笔记,从起初的零零散散,到后面的系统整理,笔记内容也涵盖地名、气候、位置、特征、种类、形成原因,连词汇都有整理。
很快我便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份整理手稿,一直沿用至今,闲来无事时便会拿出来看看,重温一下文字的魅力。

今年四月份阅读重庆和缅甸专辑时做的笔记。

图中两小本是词汇本,左边是新的词汇本,比较规范,而且有分为峡谷词汇、建筑词汇、海洋词汇以及成语等。右边是旧的词汇本,记录比较随意和零散,虽有点破旧却愈显珍贵。
后来订阅多了,才发现其实《中国国家地理》是个很好的收藏品,既权威又独特,知识也不会过时。
从那一刻起,自己便在旧书店和旧书网上大量购买,现今已收藏2003年到2015年的所有杂志,自己也打算慢慢把前几年的都补充完整,至少到1998年,因为刚好是从《地理知识》过渡到《中国国家地理》的时间。我希望能同它一起见证成长。
每逢写文章遇到无从下手时便会随手拿起一本《中国国家地理》来翻阅,似乎总能在里面找到灵感,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于是,不管到哪里,甚至是上班,我的包里总会有一本《中国国家地理》。

上图为2015年3月份的《中国国家地理》,图中的庆元在浙江,以廊桥居多而闻名;自己从小在南方长大,所以对廊桥有着莫名的喜爱,也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看完所有的廊桥并用自己的足迹和感受记录下来。
如果要我说《中国国家地理》带给我什么?我想说她带给我一种生命的感动,一种无法忘怀的精彩,甚至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而不仅仅只有知识。
最后,值此《中国国家地理》创刊65周年之际,在此祝愿《中国国家地理》越办越好,把更多的知识和精彩带给读者!

从2003年到2015年的《中国国家地理》,一期不落。我准备弄个书架,以便于查找和分类,如今只是用明信片简单的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