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国家地理》推出“56个民族系列”

(2010-08-05 17:40:27)
标签:

民族

藏族

珞巴族

门巴族

汉族

藏刀

唐卡

天山

中华鲟

鲤鱼溪

杂谈

《中国国家地理》推出“56个民族系列”

《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第8期目录

 

封面报道

中国的56个民族

China’s 56 Ethnic Groups

藏缅语族(一)

Tibeto-Burman Languages

 

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结合成的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56个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出“中国的56个民族”专题系列,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按语言体系把民族大致归类、排序,拟将各民族的差异与共性展示出来。

本期介绍藏族、珞巴族、门巴族、汉族。

 

图片解读:

喜马拉雅山地的两个少数民族

Two Ethnic Minorities of the Himalayas

解读人:张江华(藏族) 刘芳贤

 

民族识别:

我与门巴族、珞巴族同吃同住16

Living with Moinba and Lhoba for 16 Years

冀文正是早期到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工作的汉族干部之一,从1954年到1970年一直在墨脱工作。16年中,他记录珞渝地区口头文化的笔记84万字,写下了56万字的日记。离开墨脱后,又3次进入墨脱收集民俗文化资料。他被誉为“珞瑜文化第一人”。1964年、1965年国务院分别批准了门巴族、珞巴族为两个单一民族,对此,冀文正做出了一定贡献。

 

图片解读不同视角下的藏族

Knowing Tibeta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解读人:马丽华 石硕 范明三

 

民族讲述:

静穆的西藏

Silent Tibet

讲述人/央珍[藏族]

需要一种氛围,静默的氛围,艺术与写作才能够得以持续。而西藏正可以提供这样的氛围。我作为当地人,曾经在时光静止的拉萨生活。这座城市拒绝喧哗。从容,自足,幽雅。我以文学的诚恳,曾经感受到许多历史的气息和现实的友谊。文学艺术固然虚幻,但它确实可以抚慰我们的心灵。

 

外部讲述:史话藏族

Tibetan History

讲述人/马丽华 摄影/袁蓉荪

在以文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方式深入藏学24年之后,马丽华最想告诉我们的,是藏族与藏文化的由来。“以藏语文、藏传佛教和高寒地区大致相同的生活方式为纽带”,藏族人的所思所想,也许与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热爱藏族艺术的人们

Aficionados of Tibetan Art

撰文/丹尘 摄影/耿艺

藏地打动我们的首先是那梦境般的现实环境,然后是那无形的但是有声有色的精神世界。在我们看来,藏族人在生活中充满了艺术品味,那种高原民族独特的美感折服了无数藏族以外的人。本刊采访了北京、天津、兰州的3位汉族收藏者,他们的藏品并不大,但都见微知著地折射了藏族人的生活传统和他们对工艺的讲究。

 

爱藏刀,也爱上了随意的美感

Practical Beauty: The Tibetan Knife

藏刀里蕴含了藏族人的性格、藏族民俗文化的特点——即使是在恶劣的生存环境里,也不放弃对美的追求和创造,但是不会太刻意、不会去脱离生活的本真。

 

收藏擦擦,是因为被大美折服

Supernatural Beauty: The Tsha-tsha

从指甲盖到巴掌大小的一个个模制泥佛塑像,汇聚了各种神佛、菩萨、高僧大德、佛塔和经咒等内容不说,方寸间竟纤毫毕现,哪怕只有三五厘米大小的佛像,眉眼间竟也能传出神来!

 

4000袖珍唐卡汇聚兰州

Diminutive and Divine: Lanzhou’s Thangka Paintings

当那4000张纷繁匝尕展开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立刻被带到一个色彩翻飞、音舞齐扬的世界——仿佛回到了西藏那周身环绕着壁画和诵经声的庙宇中。 

 

 

图片解读:

一张照片看汉族

解读人 张海洋 徐杰舜

One Picture Knows Han People

 

民族自述:不断漂移的汉族

Rediscovering the Han  A Migrating People

撰文/张海洋

汉族,这个看似清晰和确定的民族,当我越发仔细去研究,面目就越发模糊。这个民族的人口太多,分布地域太广,血统太杂。你能看到的永远只有树木,没有森林。这个人口占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总数九成以上的民族,也许是我们最不了解的民族,也许是我们永远无法说清的民族。

 

 

夏特故道:

穿越天山的冰梯天路

Cold Crossing: Traversing the Icy Tianshans via Old Xiate Road

撰文/张平  摄影/宋玉江

自中国西汉时期凿通的天山夏特故道,全长仅为120公里,却把跨越新疆天山南北的路缩短了近2000公里,因此它在古丝绸之路上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在这条故道上,不仅拥有众多高山垭口、激流、以及马匹无法通过的冰川、冰缝、冰河等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悠久的夏特石人和石刻文化遗迹。新疆考古学家张平曾数次对它进行考察。

 

海底秘密  袖珍精灵

Fine Fairies of the Sea

撰文/宋叶  摄影/吴立新

在常人难以轻易抵达的海底,生存着一些身体幼小甚至肉眼难以发现的生物,但是在水下摄影师的眼中,这些有着奇特的外表、丰富的形态、生活方式多样的生物,为他们展现了一个迷人的世界。

 

中华鲟的存亡之路

The Chinese Sturgeon’s Road to Survival

撰文/胡彦鸿  李风  摄影/李风

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的大型洄游鱼类,曾经与恐龙一起生活在侏罗纪。自葛洲坝切断了中华鲟的洄游之路,这个有“水中化石”之称的珍稀物种已濒危多年。20099月,中华鲟研究所全人工繁殖的第一批中华鲟破卵而出。这真的意味着从此可以通过人为手段真正保护中华鲟吗?

 

名人地理

火风——用影像传递觉悟的力量

Huo Feng: From Pop Music to the Fine Art of Photography

撰文/念青 摄影/火风

创作《大花轿》时火风心里想:“人们要是在结婚时唱这首歌,那该有多高兴啊!”他的喜悦感动了所有人。十几年过去了,火风办起了影展,照片里全是藏区苦修的佛教徒。“摄影不是我的目的,而是我的表现方法。”火风对人心的关照一如既往地真诚。

 

鲤鱼溪,这里的生态跟八百年前一样

Ecology Sustained: Carp Creek Remains as It Was Eight Centuries Ago

撰文/哈雷  摄影/张源 

福建闽东的一个小山村自宋代以来就有保护鲤鱼的传统,在村民世世代代的守护下,流经村落的溪流成了鲤鱼生活的天堂和著名生态保护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