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濒危野鸟珍稀国宝中国国家地理飞羽瞬间摄影大赛朱鹮杂谈 |
神话的延续
摄影/陈林(福建福州)
黑嘴端凤头燕鸥Chinese Crested Tern Sterna bernsteini
国家Ⅱ级保护鸟类,全球极危物种,仅存不到100只。由于自1863年被正式命名后鲜有记录,在20世纪末,许多鸟类学家相信该鸟种已经灭绝。直至2000年,人们才在马祖列屿发现其一个繁殖小种群,当时轰动了鸟类学界。
摄影师手记:2008年7月,我顶着烈日的暴晒趴在闽江口的沙滩上,推着沉重的三脚架往前挪动,接近一对黑嘴端凤头燕鸥。它们任由我爬到接近极限的30米处,此时雄鸟开始绕着雌鸟跳起了求爱舞蹈。苦等了一年的机会终于来临,一串欢快的快门声伴随着黑嘴端凤头燕鸥那美妙的舞蹈在沙洲上奏起。
沧海一勺
摄影/郑建平(福建福州)
勺嘴鹬 Spoon-billed Sandpiper Eurynorhynchus pygmeus
全球极危物种,因其具有汤匙形嘴而得名。由于迁徙路线的生境改变以及繁殖地的减少,其种群数目于过去十年急剧下降,目前仅存约200-300对。
摄影师手记:此照片拍摄于福建沿海湿地。勺嘴鹬(yù)喜欢退潮后的沙滩,与大群的三趾鹬混群,很难发现它的行踪,取食时勺子嘴几乎垂直向下,行动迅速。
蒙古御林军
摄影/王吉衣(上海)
卷羽鹈鹕 Dalmatian Pelican Pelecanus crispus
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全球性易危物种,中国体型最大的鸟之一,体重达10-12公斤,翼展可达3.2米。由于在蒙古的繁殖地和在中国的越冬栖息地不断丧失,卷羽鹈鹕的东亚迁徙种群数量日益下降,目前可能仅剩下几十只。
福建闽江口鳝鱼滩上,我正拍摄在退潮后沙滩上休息与觅食的三趾鹬和黑尾鸥。突然,相机的取景框背景中出现了十几个模糊而巨大的白色身影,随着镜头的合焦,我差点蹦了起来,卷羽鹈鹕(tíhú)!居然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和拍摄这样的珍稀鸟类,更精彩的是其中4只鹈鹕齐头并进,协作捕食,恰似一支训练严格的“蒙古御林军”。
宝宝的午餐
摄影/夏淳(江苏南京)
仙八色鸫 Fairy Pitta Pitta nympha
全球性易危物种,繁殖于日本、朝鲜、中国东部和东南部,越冬在婆罗洲,其体羽艳丽,数量稀少,行动隐秘,难得一见。
摄影师手记:为了拍摄仙八色鸫(dōng)的繁殖过程,我用了3周时间与鸟儿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图为育雏期间的仙八色鸫,它觅食后会在巢前约10米处短暂停留以检查周边环境是否安全。
黑颈鹤
摄影/李文生(贵州毕节)
黑颈鹤 Black-necked Crane Grus nigricollis
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全球性易危物种。在青藏高原东部至四川西北部的沼泽及湖泊周围繁殖,越冬时南迁至西藏南部、云南及贵州,现存种群数量约7000只。
摄影师手记:贵州草海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的重要越冬地,我常整日在此守候这些高原的精灵。这天我在伪装网中观察一对觅食的黑颈鹤夫妇,等到中午时分,它们终于结束了进食,在我面前一展歌喉。
摄影/董磊(四川成都)
绿尾虹雉 Chinese Monal Lophophorus lhuysii
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全球性易危物种,种群数量较过去明显下降。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海拔3000~4900米的山区。虹雉因其羽毛在阳光照射下犹如雨后的彩虹而得名,主要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和浆果为食。
摄影师手记:在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海拔最高的草甸上守候绿尾虹雉时,我没有使用隐蔽帐篷,而是学习拍摄对象在感觉危险时躲入石缝的行为,我也藏身于一个乱石堆中。结果一只漂亮的雄性绿尾虹雉边走边取食,几乎来到了我的面前,尽管天空阴沉,但并不妨碍这高山上的彩虹全身绽放出金属般光泽。
摄影/周华明(四川康定)
白腹锦鸡 Lady Amherst's Pheasant Chrysolophus amherstiae
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全球性近危物种,仅分布于中国横断山区及缅甸东北部,生活于有林山坡的低矮树丛及次生林中。
摄影师手记:白腹锦鸡十分机警,一发现情况就快速奔跑隐于林灌中,很难拍到。我观察数月,发现其一饮水处,在2008年2月一个周末的正午时分,着迷彩装隐蔽于灌丛中,终于抓住其畅饮后跳至水池旁巨石上站立时的倩影。
摄影/马林(山东威海)
黄嘴白鹭 Chinese Egret Egretta eulophotes
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全球性易危物种,白鹭家族中最为珍稀的一种。繁殖于中国东部岛屿及朝鲜西部沿海岛屿,越冬主要在菲律宾。目前最大的威胁是栖息地的丧失,全球估计仅存3000只左右。
摄影师手记:黄嘴白鹭和其他很多鸟类一样,领地意识非常强,每当有其他白鹭或海鸥闯入它们的地盘时,就会看到它们轻盈的身体一跃而起,与“来犯之敌”进行一场精彩的空中格斗。
摄影/郭宝华(山东济南)
朱鹮 Crested Ibis Nipponia Nippon
朱鹮是一种世界珍稀鸟类,素有“东方宝石”之誉,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朝鲜等地,后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70年代,其在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由于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野生朱鹮数量已突破1000只,逐渐走出了灭绝的阴影。
摄影/郭柏林(黑龙江大庆)
中华秋沙鸭Scaly-sided Merganser Mergus squamatus
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全球性濒危物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在华中、华东及华南等地越冬。全球现存数量不足1000只。
摄影师手记:黑龙江伊春碧水中华秋沙鸭保护区中,雌性中华秋沙鸭正带着宝宝在活动。由于保护得当,这里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稳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