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期内容简介

标签:
杂谈 |
走遍全国找“柱子”
撰文/单之蔷
火山岩形成的直立六边形岩柱群是一种自然奇观。没有人知道中国大地上到底有多少这样的景观,因为还有许多石柱在地下埋着呢。为此,杂志社编辑部派出了摄影师和文字作者赶赴全国各地,寻找暴露于地表之上的岩柱群。可以肯定,中国仍有不少地方的石柱群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但相信这组报道所展露的各地石柱群已经足够让人们赞叹了。
花岙石林:火山之躯,海水之魂
撰文/萧春雷 摄影/王宁 等
在浙江象山的一个小岛上,屹立着最动人心魄的海蚀景观——花岙石林。国内的柱状节理群虽然发现很多,但形成海蚀崖的,只有漳浦、澎湖和花岙等很少几处,且多为灰黑玄武岩景观。花岙石林色调明快,形态浑朴,是相当罕见的熔结凝灰岩。它硕大的体量比漳浦、澎湖的石柱都要大,甚至比直径达四五十厘米的英国巨人堤的石柱还要粗壮。长梁大石,鬼斧神工,环视中国沿海,怕是再难找到如此雄浑壮观的巨石柱了。
阿里:高原上的高原
撰文/章铭陶
西藏阿里地区的面积有3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宁夏回族自治区或者3个浙江省的面积。我们将带着您从空中俯瞰这一罕有人至的广袤土地上的美景。
陈知庶:热爱国土的另一种方式
撰文/格罗 曹玉玺 摄影•供图/陈知庶
在马不停蹄的视察途中,在纵横捭阖的指挥之余,他常常举起手中的照相机,将满目的山川大野与壮丽风景尽收镜内,满载而归。他的摄影作品里充满了一种阳刚之气,一种理想主义情怀,像是在表达他对这片土地的忠诚和敬意。
南岛语族,6千年前驶向太平洋的中国人?
撰文/陈立群
高更笔下散发着太阳般光彩的塔希提少女、新西兰北岛上曾经以人为食的毛利土著、夏威夷沙滩上跳着草裙舞的美丽姑娘、婆罗洲雨林深处神秘的“猎人头”一族……这些相隔万里、看似毫无关联的人们,实际上却属于同一个神秘族群——南岛语族,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故乡。那么,他们的祖先是谁?他们的故乡又在哪里?
诗巴丹:海洋与火山锻造的潜水胜地
撰文/ 左凌仁 /摄影:吴立新 等
诗巴丹是位于马来西亚沙巴州东南偏南的一座海岛,面积仅0.03平方公里左右,但它却被誉为全世界潜水人的“麦加圣地”、“神的水族箱”,世界潜水之父雅克-伊夫•库斯托称它是“未曾受过侵犯的艺术品”。究竟是怎样的神奇让它获得这一殊荣呢?让我们追随水下摄影师吴立新的镜头,一起进入诗巴丹的海底世界。
葡萄:火洲里的琼浆
撰文/安歌 摄影/郝沛 等
古老的被子植物葡萄,原产于南高加索地区,后蔓延到世界各地。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从唐代开始,“吐鲁番”与“葡萄” 就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这是地理环境与物产的唇齿相依、水乳交融。
茶族皇后,走下神坛
撰文/覃妮娜 摄影/黄嵩和 等
金花茶在茶族封“后”充分体现了植物学家的审美境界:它既有表面的奇姿艳质,又有内在的冰清玉洁。它的高贵在于它的稀世罕有,更在于它的难以驯化。这篇报道讲述了园艺界对它的极度追捧,以及锲而不舍的“冒犯”——因为大量的人工繁育,而今的金花茶,已经从珍稀的观赏植物变身寻常百姓的“杯中饮”。
琉璃瓦:土窑淬制的皇家风华
撰文/杨轩 摄影/赵石岩 等
在北京的紫禁城大修过程中,“琉璃赵”的后人赵石岩曾经登顶太和殿考察,他发现,自己家族300年前制作的琉璃瓦和样式丰富的琉璃走兽都保存完好,而且太和殿屋顶下居然没有铺设故宫常见的防雨设施“锡被”,难道仅靠琉璃瓦就做到了滴水不漏?这些神奇的琉璃制品,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