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龚洁采访/颜艺芬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4期
引言:从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到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为止,海峡两岸一直处于没有硝烟的战争状态。这场战争的主要阵地就是相距不远的金门岛和厦门岛,两地“各显神通”,不来硬的,专门用软的,看到底谁的“软件”更厉害,更能获得民心。
厦门文史专家龚洁先生当时是市委第一书记的秘书,也是厦门对敌斗争办公室的成员(厦门对敌斗争办公室当时是中共厦门市委海防部下属的一个秘密组织),对海峡两岸处于对峙局面的那段历史甚是了解。他为我们讲述了那段时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福建前线的子弟兵们不时地能感受来自中央的慰问。上图为1972年,歌唱家李谷一随中央乐团到厦门前沿各岛慰问演出的情景。海峡东岸的前线官兵们也会受到同样的关爱,下图为1981年台湾当红歌星邓丽君在金门岛上慰问演出的照片。摄影/郭尧龄

投敌金门
投诚厦门
背景:大陆和台湾之间不管是广播对广播的相互“吹嘘”,还是糖衣炮弹的相互诱使,都让海峡两岸对各自的彼岸心存向往。于是,有些大陆的民众就想方设法偷渡金门,我们称他们为“投敌分子”;同样地,台湾的民众也费尽心思偷渡大陆,我们称他们为“投诚分子”,同样是偷渡,称呼各异,这就是国共对峙时期海峡两岸所演绎的偷渡史。当年“偷渡”的方式主要有驾驶飞机和泅水两种方式,如果泅水的话,大陆这边一定要从厦门走,台湾那边一定要从金门出发。于是当年,全国各地想泅水偷渡台湾的人,便都到厦门来了。
龚老说,当时厦门白城和椰风寨一带的海域树木茂盛、地形隐秘,成了偷渡金门的首选之地。当初偷渡的人很少借助船这样的海上交通工具,而是在腰间系上三条充足了气的自行车轮胎,借助车胎的浮力铤而走险。这两处海域的潮汐呈螺旋形流动,懂得潮汐规律的人,会利用潮汐的走向,轻易游到金门。然而不巧的是,偷渡的人往往不懂潮汐,被海水冲回大陆的占多数,他们一上岸就会被当地的边防派出所抓去问话。
除了可以从厦门岛内的白城和椰风寨等海域偷渡到金门,还可以选择从鼓浪屿海域偷渡。龚老告诉我们,厦门鼓浪屿灯泡厂的一个工人就是从鼓浪屿菽庄花园九曲桥后面的海域偷渡到金门的。当时九曲桥靠近海边的地方有一个很深的石洞,偷渡的人就躲在石洞里面,观察潮汐的涨落,瞅准时机就下海。据龚老所言,在这里偷渡成功的有两三个人。后来,厦门的部队就派一个排驻扎在菽庄花园附近的黄奕柱的观海别墅,观海别墅内有一个观海亭则被改造为部队站岗放哨的地方。龚老说,士兵站在观海亭上,对海边的状况可以说是一览无遗。后来,想在这里偷渡的都被抓住了。
龚老说,厦门有些渔民出海打渔的时候碰到国民党的船只,国民党就用大钩勾住渔船,把渔民强行带到台湾。据说这些渔民到台湾之后,虽然也受到国民党的“优待”,但毕竟他们的家在大陆,上有老下有小,那种思乡思亲的滋味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
龚老回忆,有个四川人跑到厦门想偷渡到金门,但由于不熟悉海路,只顾拼命地在海上游呀游,结果没游到金门,却游到鼓浪屿。或许因为是四川人,对厦门不熟悉,鼓浪屿也不认识,于是,就以为自己到了金门岛,上了岸,看到鼓浪屿岛上一排排欧式风格的别墅,心里暗想,国民党所说的金门遍地黄金,果然不假,于是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大喊:“国民党万岁。”这一喊倒是引来了中国大陆的士兵,把他逮住了。
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金门也有人偷渡来大陆,大陆称他们为投诚分子。龚老说那是发生在1958年,也就是大陆炮击金门的时候,金门小担岛上驻扎着一个班,这个班的班长只身带着一块木板,游到厦门。这个班长一上岸就被厦门的士兵发现了,还没等士兵询问,他就哭喊着说,“别打了,金门那边的士兵已经没水喝,没东西吃了,也没力气了,你们就直接过去就行了”。他把金门岛上有多少士兵,多少武器都一五一十地交代了。对于投诚分子,中共也给予较好的待遇,据龚老所言,中共把这位班长安排在厦门杏林的一家工厂工作。
刚开始,国民党对偷渡金门岛的人相当欢迎,来者不拒,来一个收一个。后来,偷渡工具“鸟枪换炮”了,不再用自行车轮胎了,而是换成小船,而且还装上马达,偷渡成功的几率就大大提高了。但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之后,偷渡金门的人就都被送回来了,国民党不再接受偷渡的大陆人了。
本文其他精彩章节:
厦金打炮 由真到假
两岸广播 你来我往
小八路接电线 以假乱真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的海洋文明有悠长历史,也有无奈的停顿。参与讨论“中国发展海洋文明最需要做些什么”,将有机会获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赠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