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国家地理网一线报道

(2008-05-23 18:44:09)
标签:

杂谈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房屋建筑倒塌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文物的损坏,许多珍贵文物、古代建筑、遗址、文物保护单位等古代文化的传世遗存,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的破坏,亟待抢救。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字显示,截至到5月22日,四川省共有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4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损失,馆藏文物损失1800余件,珍贵文物151件,部分文物尚未鉴定。其中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李白故居、奎光塔等一批沉淀了巴蜀千年文明的古代建筑、文化遗址也都受到严重破坏,有的甚至坍塌。中国国家地理网就此事连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研究员以及中国国家文物局、“国宝工程”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等部门,了解震后古迹修复和重建工作。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地震发生之后国家文物局已经成立了文物保护专家组,将深入灾区一线指导文物抢修工作,2至3个星期后,全国各地的文保专家也将陆续入川参加文物抢修工作。另外,“国宝工程”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也正着手为地震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援救行动,面向海内外募集善款用于灾后文化遗址、古建筑、文物的抢救性修缮和保护。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介绍,大地震过后,首先是要救人,防疫等,由于灾区交通堵塞以及频繁的余震和次生灾害不断,因此在震后一两周内,最好先做一些受损古建筑、遗址的资料搜集工作,封存好破坏现场,然后制定一些修复的方案,逐步开展受损文物的修复和重建工作。震后对搜集一些古建筑的资料是作比较重要,如一些古建筑的建筑图纸、剖面图等详细内容请点击

 

杨焕明:DNA鉴定——遇难者的“回家”之路

    对大灾难中许多身份不明或无亲属认领的遇难者遗体,提取遗体的DNA检验样本,建立DNA数据库可以便于灾难过后遇难者亲属对遗体的认领。尤其是使一些地震孤儿长大后不至于找不到亲人的尸骨,让遇难者魂归故里,无论对生者还是逝者都是最好的安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