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选择与放弃
撰文/实习编辑 孟志军
烟花三月,在京杭大运河南北两端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景象。它南端的终点杭州早已春风拂岸,可是它最北端的北京还是四处光秃秃的,时不时会有寒风夹杂着尘土扑面而来。单总编带着摄影师马宏杰、实习编辑任晓辉“下扬州”去了。我和同事尹杰在北京的沙尘之中拜访了数位运河专家。
编辑部的元老李志华推荐我们去找地理所研究员邹宝山,他曾系统地研究运河的工程、开发和维护问题。一天中午尹杰从他那里捧回了一堆资料和一张写满了专家名字的纸。按照
50岁上下的谭女士乃中国水利科学院水利史研究室主任,曾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多次考察大运河,对大运河有很深的研究。她的办公室位于玉渊潭东南侧一条盲肠小路的尽头。我们在车上打了数次电话,下车问了数次路,才找到了这个隐匿于繁华都市的僻静之所。
见到我们赠送的杂志,
两天之后,我们拜访了
终于走进了
后来,我们拜访了
我们劝他:“今天风大,您这么大年纪了就别出来了。”
除了几次登门拜访,我们还打电话请教了邹宝山、周魁一等几位专家。最难得的是,听说《古运河回望图》已经画成,瘦弱的图片编辑何亮跑到通州,拎回了分量很重的《古运河回望图》。它是几百个画家集体创作而成一幅长卷,长度近
这幅长卷在我们的长饭桌上被徐徐展开,围观的编辑无不感觉壮观。长饭桌其实也是会议桌,它就像思想的大本营,不同的思想在这里交汇碰撞,无数灵光都曾在此闪现。长卷很有感染力,但是各段有些相似,特征不是很明显,读者不容易分清。于是我们初步挑选了通州粮仓、临清的砖窑、济宁古城、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杭州的丝绸等五个场景,这些场景既有地方特色又容易被读者识别。大家分头去发掘绘画背后的地理意义,撰写优美而详实的图说。但最后,我们反复推敲,感觉此作手法有噱头的嫌疑,于是决定了放弃。
……
第五期杂志上市的时候,灰秃秃的北京城已如杭州的三月般春意盎然。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心爱的《中国国家地理》的编辑工作,整个春天大运河都占据着我的精神世界,寻找资料、拜访专家、和同事研究讨论,经历着心灵上的痛苦与喜悦,感悟着周围同事的兢兢业业。经过这一番炼狱,我终于明白了读者忠爱这本杂志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勿庸置疑,能够最终刊登到这本追求完美的杂志上的文稿和图片都是精品之中的精品。但一些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和读者谋面的文图却不一定就不是好作品。它们更像一颗颗暂时遗落在地的珍珠,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被迫放弃,其实选择与放弃都不能埋没它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