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对平庸的一种拯救
(2014-09-29 10:29:25)
李徽昭:咱们先从学习书画的经历谈起,您大约从什么时候开始研习书法(美术)?是学校教育的要求,还是家庭启蒙的结果?哪些老师对您有所影响?
李浩:学习美术是出于个人的爱好,我的美术学习大约和同龄的许多人一样,从临摹连环画开始的,那时谈不上什么研习,只是兴趣;在初中时,我经人介绍前去海兴县文化馆向丁宝中老师、路如恒老师学习美术,那是我接触“真正”的美术的开始。丁宝中老师画人物、花鸟,素描、速写的功夫都很好,我跟他学的主要是素描;路如恒老师是国画山水、花鸟,不仅技法出众,而且有阔大的视野,我从他那里得到更多的是如何欣赏美与美术。后来我考入了沧州师范,学习美术。书法是从那时才开始学的,之前我只是出于爱好“集古字”,胡写,没有真正练习过。当时教我书法的翟洪昌老师给予我很多,为了纠正我的字过于花梢、偏软的问题,他让我临习欧阳询,并找了许多魏碑给我看、读。
在中学的学校教育上,我在书法(美术)上得到的不多。
李徽昭:学习书法(美术)大多有些有趣的记忆,或者佳话,中国书法(美术)史上有许多佳话,还留下有关书法(美术)的一些成语。在您书法(美术)研习的记忆中,有哪些有趣的经历或者记忆?
李浩:在沧州师范上学期间,我们有一个书法组,晚自习的时候活动,那里,真是高手云集,许多人都让我羡慕嫉妒恨,至今我还记得他们的名字;我记得,我对一个高手李广顺表达我的羡慕嫉妒恨的方式是送他印泥,对另一高手王锋表达此情绪的方式是为他传递情书,而对小我许多、却比我显得更有才气的刘树允表达情绪的方式是睡在他的上铺,故意吱吱呀呀摇床让他睡不安稳……那么多人在一起练习书法,说说笑笑,现在想起来简直是种天堂。
我也承认,在学习书法(美术)的过程中我也屡受打击,哈,我发现,那么多人比我更有才气,灵性,而我,只能算是中等。我所提到的这些名字,如果他们一生精力都用在书法和美术上,会是了不起的人物,然而,有些人进入仕途并且走得还不错,可我还是觉得过于可惜。
李徽昭:中国书法的学习肯定离不开碑或帖,碑学与帖学传统是中国书法的两个重要传统,您目前在研习哪些碑或帖?美术学习也离不开对名家的涉猎,您在美术上主要关注哪些画作?在自身学习书法(美术)过程中,觉得哪些碑、帖(哪一类传统的美术)对您更重要?主要体现在哪里?
李浩:我不太敢用研习这个词,哈,我只是学习,临摹,而且有了更多的游戏的性质。目前,我对楷书只是读,而不再临,这不是个好习惯但我的毅力的确不够。前段时间我临的是苏轼和米芾,还有王铎,更多的时候是胡写一通。美术,我喜欢明四家,黄宾虹,林凤眠,订阅过《美术》和《国画家》……
我喜欢《张猛龙》,非常非常喜欢,喜欢它的古拙,沧劲,灵性又不乏严谨,不过,我曾试图临写,却写得异常难看……《龙门十二品》,多数喜欢,部分的不喜欢大约也是我眼界的问题,哈,在2008年去鲁迅文学院学习前我对米芾也不喜欢,但看了李晓君等人的临习和再创,对发现和体味了它的好——对王铎的喜欢也是从那时才开始的。
米芾,我喜欢他字中贮含的灵性,生动,多变,小小的江南气,这,和我这个北人却有着某种的契合;王铎,拙中有巧,气势感重,有种石破天惊感,同时又经得起推敲与拆解……
在美术上,我喜欢的更多了,古今中外都有,在这里,我就提三四个吧:梵高,他的画中有激情、信仰和燃烧,同时包含着真实、凝重与绝望,能在画中如此强烈地表达自己的,其实少之又少;莫奈,我喜欢他是因为它提供了新的可能,他把光看成了实体,把具体的物看成是反映这束光的虚体,在他之前,别人没有这样的眼睛,不敢有这样的眼睛。八大山人,倪瓒,他们的画中有哲学,有人生,把计白当黑运用到了极致……
李徽昭:有些作家对于书画创作往往回避技巧与法度问题,这或者反映了作家书画创作的某种局限。您在研习书法(美术)过程中,觉得技法是否重要?在您自身的体会中,对书法(美术)技法如何认识?比如用笔、章法、布白等。
李浩:不谈技,书便无法,美变无术,哈,单从字面上,它已经强调了法和术的重要,这是第一性的,永远是第一性的。有了它,你才可能忽略它,再谈表情,达意,再谈灵性与变化,再谈哲学和思考……
在一切艺术门类(包括文学),对技法的轻视都是一种显见的错误,是门外汉、天真汉和阴谋者的偏见。这些,必须有,一定要有!
不过,要我谈书法、美术的技法,我还真不敢多谈,哈,我是刚刚起步,还需要接受指点。我苦于,在毕业后无老师再教我。我很希望,有人再从技法的角度对我加以指点,这是多幸福的事啊。
李徽昭:中国传统书画创作及其理论中产生了许多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的书画艺术语言中,经历20世纪的过滤与沉淀,有些或许被遗忘,有些被现代艺术观念进行了改造,在这些书画艺术语言中,您对哪些比较认可?请您对这些艺术语言做出自己的阐释。在西方现代文化与艺术冲击下,中国当代作家在自己的艺术研习过程中,您认为是否可以(或应该)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李浩:古人,是用毕生精力、用近乎全部的才情去研究书画艺术语言的,而且,沉淀下来的那些都经过了几代人的检验和反思,所以,我觉得我们先确定它是对的,拿来就是了。有时故意的“违反”是因为创造的需要,你必须为这种“违反”找到恰当、必须的理由,建立新的合理性并在你的书法和绘画中能够体现出合理性来。
作家当然可以(不,更是应该)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苏轼、黄庭坚对艺术的发言不正是基于此么?我在强调应该创造的同时也必须强调,这种创造需要你投入大量精力和才情,并懂得领略前人的全部艺术智慧。创造,可不是一件轻易的事。
李徽昭:您熟悉或了解当下的职业书法(美术)界的情况么?当代职业书法(美术)家中,谁对您较有影响?或者您觉得谁的书法(美术)更有艺术或文化价值?您和他们有所交往么?
李浩:我一直在读,在看,但不熟悉。我更多地是从刊物、从展览上去阅读的,几乎未能与这些艺术家们有交往。我很希望有渠道建立起交往,从他们那里学习一些东西。
我喜欢的书法家和画家有:沈鹏,陈丹青,李维学,贾又福,孙伯翔,张荣庆,张旭光,刘文华,孙小云,杨飞云……这个名单其实还很长。很长。
其中我有过交往的人只有李维学,我觉得他是林凤眠一类的人物,只是,世俗化的书法(美术界)忽略着他而已。这也没什么,许多人的能力,才情,都得经历时间的清洗之后才显其华。
李徽昭:中国现代作家中有许多书法(美术)家,比如扛鼎现代文学史的“鲁、郭、茅”(鲁迅、郭沫若、茅盾),还有丰子恺、汪曾祺等,他们的书法(美术)创作以及有关艺术研究均颇有成就。对此您怎么看?在当代文学界,您认为谁的书法(美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们的书法(美术)对中国书法(美术)有没有影响?影响主要表现在哪里?
李浩:哈,在我看来,书法家更应是作家、美术家至少有一半儿是作家才对,如果你看中国的书法史,艺术史……我认为一个书法家只专于书法而没有其它文化修养的话他是成不了大家的,而一个作家,如果对艺术缺少了解、实践,则可能也会制约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高度。所以,作家中有许多书法家、美术家是极为正常的现象。
在当前的文学界,我觉得荆歌的书法、雷平阳的书法和贾平凹的书法都是相当不错的,放在书家里也各有特色。荆歌的书法文气很重,内敛,随意中包含着章法;雷平阳的书法功力深厚,很具现代气息;贾平凹则以朴拙中的雅美取胜。而徐则臣的书法也值得期待,只是,我见他的字太少,是照片,但感觉很有意味和风骨。画,是冯骥才的为佳。
李徽昭:在古代文化传统中,书法的内容与绘画的题诗往往与书画艺术形式交互影响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国书画的美。可以说中国传统书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您认为中国书法(美术)对您的文学创作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如果没有影响,那么书法(美术)对于您而言,意义何在?
李浩:美术对我的写作有着显见的影响,我会在自己的文字中进行画面的设置,包括,我会想象这篇文字的基本色调。哈,我不知道我的看法是否能获得他人的认同:我觉得,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是以大块的褐黄色为主基调的,则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是种蓝灰,卡夫卡……文字里有气息,色调,而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有意为之,建立这种气息色调,我想,是美术的学习带给我的。
书法,对我的文学创作没有特别的影响,我至少没有仔细想过这事儿。但,没有影响就没有意义了么?如果意义不是功利化的,我觉得依然是有意义的,而且意义重大。意义在于,它让我认识着无用的美;让我感受着一种超越功利化的愉悦;让我感觉,写作,是一件很美好的“雅事”。哈。
李徽昭:中国古代文人有许多情趣性相通互溶的爱好,比如诗书画,琴棋剑等等,一个文人的艺术角色往往是多重的,现代以来,随着作家身份职业化,这一传统逐渐消隐,书法(美术)家不重文学修养,文学家不重艺术修养,对此,您怎么看?从您的角度来看,其主要原因何在?
李浩:爱好上的情趣性相通互溶其实是从事艺术的人的重要特点,它不应当随时代之变而变,当下这种状况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很合理的、有益的变化,我认为,这种割裂对从艺者来说多少是有害的。它会造成,你的格上不去,艺术品质弱化。书法的内里,是文化的滋养,少了滋养,你最多是匠;而美术只有技,没有文化滋养,它同样会仅是形式的,你对画面的经营、对题材的拓展就会多些匠气,少些阔大和灵性。对作家来说,哈,写作是一门要求繁复的综合艺术,它的本质是艺术的,你少了某些相通的艺术修养,从文字上也能看出它的“粗鄙”,何况还有更高的要求。
造成为一境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艺术自己的原因,历史的原因和政治的原因。重要的,大约有以下几点:1、文化的断代、割裂造成对艺术欣赏缺乏具有相当品味的人,这应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当下却显得寥寥,而某些人那种错误的文学文化观还在大众中有巨大的流毒,他们缺少对文化的敬仰,只以自己的低劣标准规约艺术;2、媚俗成为潮流。当你将艺术下拉把它变成一种通俗、装饰的事物的时候你总是设想你的读者(欣赏者)的欣赏水准是弱于你的,你在讨他们的喜欢,而情况也多是如此,他们并无欣赏力。既然你的作品是给这些缺少欣赏力的人的,那什么其它门类的艺术修养便在其次了,因为有无,你的读者都看不出来,而且还可能因为有而造成欣赏者的减少。3、专业性分化,当书法越来越成为一种装饰而非工具的时候,当美术也越来越成为装饰而非表达工具的时候,当我们的写作越来越取媚大众而放弃灵魂思考的时候,这种专业性分化肯定会造成某种的隔,使其各自退守在所谓自己的一隅。你看看我们所谓的专业人才,有多少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啊。
无论是书法,美术,还是文学,都在解决了技术问题之后拼他的修养和综合能力。缺少通才,必定缺少大师。
李徽昭:随着信息时代到来,电脑普及,纸笔书写逐渐减少,作家也大多使用电脑写作,同时作为中国国学形式之一的书法(美术)文化也日渐专业化,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与普及显得十分重要。在当前文化背景下,对于作家而言,您认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可以为传统书画艺术传播做些什么工作。
李浩:发现美,指认美,呼吁呵护美,当然是作家的责任,我觉得我们必须做,一定要做。而且,这些美,是对我们平庸日常的一种拯救,是对我们心灵健康的潜在滋养,我觉得所有作家都应当重视它。
至于为传统书画艺术传播做什么工作,我还真没有认真想过,我只是在对一些肯领略书法、绘画之美的人提出过,指出过,它是有益的,这种有益可能非功利,却是大功利:因为它有利于你的身和心,有利于你成为大写的人。
在中学的学校教育上,我在书法(美术)上得到的不多。
李徽昭:学习书法(美术)大多有些有趣的记忆,或者佳话,中国书法(美术)史上有许多佳话,还留下有关书法(美术)的一些成语。在您书法(美术)研习的记忆中,有哪些有趣的经历或者记忆?
我也承认,在学习书法(美术)的过程中我也屡受打击,哈,我发现,那么多人比我更有才气,灵性,而我,只能算是中等。我所提到的这些名字,如果他们一生精力都用在书法和美术上,会是了不起的人物,然而,有些人进入仕途并且走得还不错,可我还是觉得过于可惜。
李徽昭:中国书法的学习肯定离不开碑或帖,碑学与帖学传统是中国书法的两个重要传统,您目前在研习哪些碑或帖?美术学习也离不开对名家的涉猎,您在美术上主要关注哪些画作?在自身学习书法(美术)过程中,觉得哪些碑、帖(哪一类传统的美术)对您更重要?主要体现在哪里?
我喜欢《张猛龙》,非常非常喜欢,喜欢它的古拙,沧劲,灵性又不乏严谨,不过,我曾试图临写,却写得异常难看……《龙门十二品》,多数喜欢,部分的不喜欢大约也是我眼界的问题,哈,在2008年去鲁迅文学院学习前我对米芾也不喜欢,但看了李晓君等人的临习和再创,对发现和体味了它的好——对王铎的喜欢也是从那时才开始的。
米芾,我喜欢他字中贮含的灵性,生动,多变,小小的江南气,这,和我这个北人却有着某种的契合;王铎,拙中有巧,气势感重,有种石破天惊感,同时又经得起推敲与拆解……
在美术上,我喜欢的更多了,古今中外都有,在这里,我就提三四个吧:梵高,他的画中有激情、信仰和燃烧,同时包含着真实、凝重与绝望,能在画中如此强烈地表达自己的,其实少之又少;莫奈,我喜欢他是因为它提供了新的可能,他把光看成了实体,把具体的物看成是反映这束光的虚体,在他之前,别人没有这样的眼睛,不敢有这样的眼睛。八大山人,倪瓒,他们的画中有哲学,有人生,把计白当黑运用到了极致……
李徽昭:有些作家对于书画创作往往回避技巧与法度问题,这或者反映了作家书画创作的某种局限。您在研习书法(美术)过程中,觉得技法是否重要?在您自身的体会中,对书法(美术)技法如何认识?比如用笔、章法、布白等。
在一切艺术门类(包括文学),对技法的轻视都是一种显见的错误,是门外汉、天真汉和阴谋者的偏见。这些,必须有,一定要有!
不过,要我谈书法、美术的技法,我还真不敢多谈,哈,我是刚刚起步,还需要接受指点。我苦于,在毕业后无老师再教我。我很希望,有人再从技法的角度对我加以指点,这是多幸福的事啊。
李徽昭:中国传统书画创作及其理论中产生了许多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的书画艺术语言中,经历20世纪的过滤与沉淀,有些或许被遗忘,有些被现代艺术观念进行了改造,在这些书画艺术语言中,您对哪些比较认可?请您对这些艺术语言做出自己的阐释。在西方现代文化与艺术冲击下,中国当代作家在自己的艺术研习过程中,您认为是否可以(或应该)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作家当然可以(不,更是应该)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苏轼、黄庭坚对艺术的发言不正是基于此么?我在强调应该创造的同时也必须强调,这种创造需要你投入大量精力和才情,并懂得领略前人的全部艺术智慧。创造,可不是一件轻易的事。
李徽昭:您熟悉或了解当下的职业书法(美术)界的情况么?当代职业书法(美术)家中,谁对您较有影响?或者您觉得谁的书法(美术)更有艺术或文化价值?您和他们有所交往么?
我喜欢的书法家和画家有:沈鹏,陈丹青,李维学,贾又福,孙伯翔,张荣庆,张旭光,刘文华,孙小云,杨飞云……这个名单其实还很长。很长。
其中我有过交往的人只有李维学,我觉得他是林凤眠一类的人物,只是,世俗化的书法(美术界)忽略着他而已。这也没什么,许多人的能力,才情,都得经历时间的清洗之后才显其华。
李徽昭:中国现代作家中有许多书法(美术)家,比如扛鼎现代文学史的“鲁、郭、茅”(鲁迅、郭沫若、茅盾),还有丰子恺、汪曾祺等,他们的书法(美术)创作以及有关艺术研究均颇有成就。对此您怎么看?在当代文学界,您认为谁的书法(美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们的书法(美术)对中国书法(美术)有没有影响?影响主要表现在哪里?
在当前的文学界,我觉得荆歌的书法、雷平阳的书法和贾平凹的书法都是相当不错的,放在书家里也各有特色。荆歌的书法文气很重,内敛,随意中包含着章法;雷平阳的书法功力深厚,很具现代气息;贾平凹则以朴拙中的雅美取胜。而徐则臣的书法也值得期待,只是,我见他的字太少,是照片,但感觉很有意味和风骨。画,是冯骥才的为佳。
李徽昭:在古代文化传统中,书法的内容与绘画的题诗往往与书画艺术形式交互影响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国书画的美。可以说中国传统书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您认为中国书法(美术)对您的文学创作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如果没有影响,那么书法(美术)对于您而言,意义何在?
书法,对我的文学创作没有特别的影响,我至少没有仔细想过这事儿。但,没有影响就没有意义了么?如果意义不是功利化的,我觉得依然是有意义的,而且意义重大。意义在于,它让我认识着无用的美;让我感受着一种超越功利化的愉悦;让我感觉,写作,是一件很美好的“雅事”。哈。
李徽昭:中国古代文人有许多情趣性相通互溶的爱好,比如诗书画,琴棋剑等等,一个文人的艺术角色往往是多重的,现代以来,随着作家身份职业化,这一传统逐渐消隐,书法(美术)家不重文学修养,文学家不重艺术修养,对此,您怎么看?从您的角度来看,其主要原因何在?
造成为一境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艺术自己的原因,历史的原因和政治的原因。重要的,大约有以下几点:1、文化的断代、割裂造成对艺术欣赏缺乏具有相当品味的人,这应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当下却显得寥寥,而某些人那种错误的文学文化观还在大众中有巨大的流毒,他们缺少对文化的敬仰,只以自己的低劣标准规约艺术;2、媚俗成为潮流。当你将艺术下拉把它变成一种通俗、装饰的事物的时候你总是设想你的读者(欣赏者)的欣赏水准是弱于你的,你在讨他们的喜欢,而情况也多是如此,他们并无欣赏力。既然你的作品是给这些缺少欣赏力的人的,那什么其它门类的艺术修养便在其次了,因为有无,你的读者都看不出来,而且还可能因为有而造成欣赏者的减少。3、专业性分化,当书法越来越成为一种装饰而非工具的时候,当美术也越来越成为装饰而非表达工具的时候,当我们的写作越来越取媚大众而放弃灵魂思考的时候,这种专业性分化肯定会造成某种的隔,使其各自退守在所谓自己的一隅。你看看我们所谓的专业人才,有多少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啊。
无论是书法,美术,还是文学,都在解决了技术问题之后拼他的修养和综合能力。缺少通才,必定缺少大师。
李徽昭:随着信息时代到来,电脑普及,纸笔书写逐渐减少,作家也大多使用电脑写作,同时作为中国国学形式之一的书法(美术)文化也日渐专业化,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与普及显得十分重要。在当前文化背景下,对于作家而言,您认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可以为传统书画艺术传播做些什么工作。
至于为传统书画艺术传播做什么工作,我还真没有认真想过,我只是在对一些肯领略书法、绘画之美的人提出过,指出过,它是有益的,这种有益可能非功利,却是大功利:因为它有利于你的身和心,有利于你成为大写的人。
前一篇:转:朋友写我。感谢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