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噩梦,愧疚与救赎

(2009-03-03 08:36:22)
标签:

杂谈

分类: 评论

某次,妻子从沧州老家回来,谈及在沧州发生的两起命案,很有些心有余悸的样子。她说,那些天她每日的晨练被她自觉终止了,走在街上总有种不安全的感觉,仿佛某个逃犯正躲在暗处,伺机——“你说,我只是听说都感觉害怕,睡不好觉,杀人者整日东躲西藏,会不会天天做噩梦?”她问。史书上说,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杀了自己的哥哥和兄弟之后一直噩梦连连,心神不宁了非常漫长的一段时间。

有了这篇小说的最初想法。我遇到过肖德宇也遇到过肖德宙,他们来自于现实和日常,是我的邻居也是我的路人。当然,如同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在她《默默无闻的人·跋》中言说的那样,“一切文学作品都是混合体,有幻觉、回忆和行动,有日常谈话读书所获取的情况和材料,还有我们自身生活的片断” ——是的,肖德宇和肖德宙以及小说中的故事都属于混合体,它和所谓的原型距离甚远。我也不止一次地自我坦承,我的写作多数可算是“概念先行”。我不想只写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我希望,我的小说是对人存在的质询和审视,是对人心的质询与审视……它是我一贯的偏见。

肖德宙的死对于我这个写作者来说也同样算是秘密,我也只能和你一样探究、猜度。在小说中,真正洞察真像的人是他的哥哥肖德宇,但他永远不会将真像向我们说出。这,牵连着他的愧疚。愧疚,成为压在他心上的石头,使他成为另一个李世民,噩梦连连,也使得他走向救赎。这篇小说,想要展示的是他的救赎之路。“救赎”,大约是一个粕来的词汇,我试着让它在我的小说中落地生根,看它在我们的国民性中会有怎样的特质和异质:首先,它来自于内力、外力的被迫而非宗教感的自愿,假如不是自己的内心难以安抚,噩梦连连,肖德宇未必会让自己走向什么救赎之路;其二,避重就轻、自我麻痹始终伴随着整个救赎的过程,他甚至会在救赎中产生崇高感;其三,个人的救赎并不是完全由个人承担的,其中的“代价”时常会转嫁与分摊,他有意无意中在减少自己应当的负责——在最后,肖德宇的救赎变成了对弟媳赵宁生活和自由的干涉,留住赵宁成为他救赎的一个部分,重要的部分……在我所见的人与事中,这种转嫁型救赎相当普遍,他们和我(我不认为我有特别的豁免权,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分子)有时会道貌岸然、义正辞严地将个人的救赎代价转嫁出去,做得相当心安……(说到这里,我的脸有些发烧)

未曾“露面”的肖德宙也是我想说的核心之一,在我所见的人中,在我公安朋友们的转述中,肖德宙们的存在使我对某种的善恶相对论产生着动摇和怀疑。当然,小说艺术产生于“道德悬置的地方”(米兰·昆德拉语),在小说中我也未对所谓的道德律令进行纠缠,虽然我保持了提出疑问的权利。

感谢《大家》杂志,感谢《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同时在此我也想向《中国作家》的张倩女士表示感谢与歉意。最后,也要承认,在写作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多多少少有些“媚俗”,我想借我的小说表示,底层文学写作应当有另外的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