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评论 |
——在北京文学“文学与底层”座谈会上的发言
近段时期以来,有关“小说应当直面底层生活”和“文学如何叙述底层”的说法日嚣尘上,它被反复强调,似乎如果哪个作家不写底层不拿所谓底层说事儿就是“不道德”的,他的写作的合理性乃至合法性都应受到质疑。在某种意义上讲,作家确乎是天生站在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弱者一边的,但我们更应看到,一个作家的爱和良知更具备一种“普渡性”,他的爱和同情对每一个人都应有效才对。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并不因为他写下了国王就是堕落和速朽的,而我看到的恰恰是,一些所谓“描述苦难”的按照苦难叙事的配方完成的作品从出生开始就带着速朽的痕迹。已经许多年了,“集体讲述倒霉的故事”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的主要征候,大家所做的只是比谁做得更惨无人道,在这里,我看不到文学应具备的艺术质地,更看不到对“人性之谜”的挖掘和深思,看不到在一片侏儒灌木之外的另一株个性鲜明的树。
也许,我们可以强调“苦难”,强调底层,强调社会学和伦理,但更应强调小说应具备的艺术质地,它不能也不应沦为工具论中的工具。我们也应看到,在“底层叙事”倡导中可能端显或已经显现的不良倾向。
一、新一轮的集体趋同,大家都往所谓“底层”和“苦难”这一条路上挤,无论个体有没有自我渲染的那种悲悯心,但姿态要做足,先有一个“政治正确”再说。强调代言,强调代言人身份,其实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作家的自我,不从自我的视角和趣味出发,即使政治理正确,心灵也是不在场的。
二、满足于描述和平面,缺少审视和深度开掘。许多描述底层的苦难的“倒霉蛋”小说,关注当下的仅仅是“事件史”,只书写了当下某类事件的外在景观和过程,而没有追问。这样的小说实质是在事件的平面上滑行,所提供的也仅仅是故事而已。在我看来,小说更应当关注的是存在之谜,是在我们生存平面之下的涡流,我们似乎更应追问:这事件为何发生?是谁?是人性的哪一部分造成了这种发生?我们每个人在这发生当中又充当了什么?……简单化的白蚁正在吞食小说的艺术质地,在缺少审视的同时,我们又在将人物简单地划分为善恶对立,我看到众多所谓底层叙事的小说都有这点倾向,仅有明显和不太明显的差别。所有经历苦难者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作为对立的官员和财富拥有者则多数一恶到底。在这类小说里,忽略了人性两面性和多重性,一边煽情一边煽动,把“我读着读着哭了”当成是艺术考核指标。
三、“描述当下”造成的短视。我们要求作家只看眼前,把“直面现实苦难”的勇气拔高,将它放大到小说本体的位置,一方面挤占了小说艺术性空间,另一方面则割断了当下与历史与中国之外文学经验的脉承与延续。当下是短暂的,易逝的,未经沉淀的,如果仅强调当下的意义也必然导致大家只看到事件,而难以静下心来对其背部和内部的存在进行梳理。而且,“描述当下”会让我们满足于“现实经验”,这种经验的可靠性以及它和前人经验的异同差别,非经验部分的存在等等的关系也被忽略了。小说应当是一种前行,布洛赫反复强调的,“发现是小说唯一的道德”,它具有的巨大难度也正在被忽略。
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缺乏幽默感、不引发笑声,对流行思想的不思考,媚俗,是小说的三大敌人。在以赚取同情和眼泪为核心的苦难叙事中,是容不下笑声的,它也少有艺术的趣味感,缺少更多的冒险与冒犯。强调作家的道德责任和使命意识没有错误,但这属于自然生成,而且这种道德和使命应当更多的服从于艺术内部,是为艺术的道德,是为艺术的使命。小说存在的部分理由是,它具备政治宣传册、科学和哲学,甚至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可替代的东西。而一个作家总标榜自己的政治正确和站在什么什么立场上,要么是投什么所好,要么是缺少思考流行思想的能力。强调底层写作,它多少带有文学工具论的意思,它多少和文学为大众服务有着脉承。文学,有一部分是需要有普及和教育作用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当呼吁提升,一个民族的文学不应只停留在大众喜欢、有教育意义的基础上。现在的文学,更多的是一种俯就。
应当有这样一部分文学:它是艺术的,无论在叙述语调、叙事结构和故事背后都保持趣味和魅力,是对未有的一种补充;它的艺术魅力不因时代的变化和某类问题的解决而造成巨大损耗,也就是说,它在它产生的时代之外依然具有共时性;在小说中,它表达梦想的恳求,游戏的恳求,思考的恳求,对时间和生命追问的恳求……博尔赫斯在他的小说《创造者》中写下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创造者:他想画一张真实的世界地图。他用一生的时间画下山脉、房屋与河流,画下牧羊人和他的羊群,等他的工作结束的时候他发现,他画下的是自己的那张脸。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写作也许应当这样:它具有真实性的诉求,它强调他对世界的真正认知;它是世界性的,它不是仅站在某一类人的角度,而应是站在整体的人类和万物的角度;同时,它又是内向的,是对自我的描绘,是用自己的心跳和血液来书写的。这是我理想的写作,它是“纯文学”的。
“纯文学”——包含了对未知和人性的探求,对世界和自我审视;包含了非功利化诉求,它更强调艺术品质和游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