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劲松:北京人艺公认最好的梵高
(2019-10-14 22:30:48)
标签:
北京人艺燃烧的梵高王劲松转载文章图片菊池1050 |
分类: 戏剧 |
2019年9月,我从加拿大回到北京,这段时间,正逢剧院有几部经典剧目演出,,哗变,窝头会馆,燃烧的梵高,雷雨,等等,,我比较期待的是看一场燃烧的梵高,,一个是这个剧目自2013年首演以来,,口碑甚好,第二个是一直认为王劲松是一个实力派好演员,,以前都是从电视剧中看他的表演,,这次希望近距离的观看他的舞台表演,他果然是不负众望,,整场演出王劲松都非常认真,9月底的北京依然闷热,,王劲松几乎整场都湿着衣衫,,他把那个神经质的,有些癫狂的梵高,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演员演得好,舞美有特色,剧本稍显面面俱到,,,
2013年7月23日讯,北京,今年是著名画家梵高诞辰160周年,北京人艺将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典人物搬上了戏剧舞台。虽然人艺有着众多名角大腕,但是《燃烧的梵高》这个戏,从一开始大家就一致公认,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艺术研究所担任副所长的演员王劲松最适合演“梵高”。
这不是一部轻松的戏。每个晚上,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的舞台上,王劲松演绎的梵高既是激情的,也是伤感、单纯、可爱的。当他从心底吼出“我不是一个疯子”并在烈火中挣扎时,令人潸然泪下;而当他迈着癫狂而浪漫的步伐穿梭在麦田时,又让人破涕而笑;当他凄凉而决绝地与世界告别,在鲜血中怒放出艺术之花时,则让人为之扼腕兴叹。尽管剧组每天都会在王劲松的化妆台上摆上几罐让他提神的红牛饮料,但每场演出完,王劲松都累得不想说话。他说那种全身心投入之后身心俱疲的状态,就像“刚刚踢完一场足球比赛”。《燃烧的梵高》演出期间,王劲松每天都会收到无数鲜花,有的朋友因为买不到票,人还没来看戏,先托人把花送到剧场。王劲松会把鲜花分享给剧组其他的演员和工作人员,但把所有的向日葵都带回家。他说:“向日葵就代表着梵高,它给我一种精神力量,让我的世界充满阳光。”
与北京人艺的不解之缘
1990年王劲松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从那个时候起,他就经常听到老师们提到北京人艺的演剧风格、创作理念和艺术思想,还有不少人艺老艺术家排练演出的故事。所以从那时起,北京人艺在王劲松的心目中就是话剧艺术的神圣殿堂。王劲松从电影学院毕业时,经过老师的努力,他们这一班的毕业大戏《三姊妹》居然在首都剧场的舞台上演出了。对于一个表演系的学生来说,这简直就像圆梦一样美好和不可思议。王劲松和北京人艺的缘分不止如此,在他的从艺生涯中,和不少人艺人都有过合作。他曾和冯远征合作过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后来和李光复也合作过很多影视剧;人艺导演任鸣曾经给电影学院排过一版《北京大爷》,王劲松在其中扮演的就是林连昆在人艺般中扮演的角色;近几年在任鸣为国家大剧院执导的话剧《王府井》中,王劲松也和许多人艺演员同台演出,合作的非常愉快。而这一次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里主演《燃烧的梵高》,则是他第一次以主角的身份演出北京人艺的话剧,对他来说更是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他说:“人艺是一个特别纯粹的戏剧平台。我希望在艰苦的环境中也一定要把中国戏剧坚持下去,而且我相信中国人有能力把中国戏剧做成世界一流的戏剧,中国人不缺少智慧和表现方法,我们应该更加自信、坚定。我希望能多与人艺合作,多奉献好作品。”
与梵高的不解之缘
让王劲松来演梵高,这是《燃烧的梵高》剧组当初选演员时,大家一致公认的最佳人选,因为觉得他从形象到气质,都非常胜任这个角色;而且他又演过不少“疯子”,所以应该有能力驾驭梵高这样一个精神世界非同寻常的著名“疯子”。剧组里的人私下都念叨:“别看我们北京人艺有这么多明星大腕、实力派演员,但拨拉来拨拉去,也找不出一个比王劲松更适合演梵高的演员!”其实很多年前,王劲松就曾被选中饰演梵高。“当年我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当演员时,就有人邀请我演梵高。那时候我年轻也瘦,形象上更接近梵高。前些年,孟京辉也打算做一个关于梵高的戏,请我去演。但这两次由于机缘不成熟,都没有成形。这一次终于与北京人艺结缘梵高,对我来讲是个非常难得的创作机会,我是在演任鸣导演的话剧《王府井》时受到他邀请的,我欣然接受。”王劲松说:“我小时候也学过绘画,大学时候读过《渴望生活》,对梵高这个人物和他的命运有着强烈的感受。梵高是艺术史上的一个天才,成就如此卓越,是不可复制的,但他的命运又极其悲惨;他对世界独特的看法,以及他用他的画笔描绘出的世界,充满了对生命、艺术的热爱和激情,让我非常感动。”不过王劲松认为,在舞台上塑造梵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查了很多资料,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梵高沉默寡言,形象邋遢,不招人喜欢;他说话很直,不善交流,整日沉浸在自己的画中,有时疯狂到一天创作一幅油画。我担心按生活中的他创作这个人物,会沉闷、呆板生硬或者冷漠、疯狂;也有可能把他表现得不真实、不接地气,成为形而上的人物,这都是让人极其别扭不舒服的。好在有编剧吴文霞剧作风格的确定和导演任鸣灵活机动的创作方式,让我把梵高这个人物创作的可爱、浪漫,这也是我在这部戏中对梵高很重要的发现。”“不真不是戏,全真不是艺。”王劲松说:“梵高有着如此的悲惨的命运,但导演给我的任务是要挖掘梵高足够快乐、明亮、浪漫、激情,这些招人喜欢、不被人察觉的迷人之处,这样的表演也是受观众是认可而喜欢的。”
与“疯子”的不解之缘
王劲松在圈中被戏称为“疯子专业户”,因为他在影视剧中成功塑造过好几个非常出彩的“疯子”形象,尤其是电影《谁说我不在乎》中,他扮演的那个“拿猴皮筋崩你们家玻璃”的精神病,给人印象特别深刻。所以这一次演梵高,大家也都认为他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来表现出梵高的神经质。王劲松说自己以往在创造“疯子”类型的角色时,就曾经观察过人物,还做过不少案头工作,所以在给这样的人物设计动作时非常有经验,而且他曾经学过3年哑剧,这也让他的形体语言特别丰富。“我专门研究和观察过精神不正常的人在生活中的表现,模仿过他们的眼神和呼吸,以及那种整个人颤抖的状态。因为这样的人容易出现幻听和幻视,有时还会出现两种思想交替或纠结的状况,说话和行为时会出现跳跃;大脑经常空白紧张和失控,还会由于神经质产生气愤和恐惧,导致嘴唇抖,手抖,甚至全身颤抖。但在表演时,这样的设计也不能太多,否则会影响台词。所以就要把握好分寸,把这些行为上的设计融入到下意识中。”虽然扮演过不少“疯子”,但在王劲松眼中,梵高这个“疯子”与众不同。“在《燃烧的梵高》这个戏里,不能全是疯狂,要见缝插针,有时还要有意的避开疯狂状态,要努力克制疯狂的状态,这样才能更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悲剧命运。演疯狂不难,难的是要在表现疯狂的同时还要表现对疯狂的努力克制,只有在最后不得不爆发的时候才到达极致的状态,也就是梵高割耳和他开枪自杀的一瞬间。导演对我的要求也是点到为止,不能有过多的歇斯底里。在台上疯其实很容易,但梵高的疯很多并不是外在的激动,我更注重的是怎么收着把他内心的疯狂表现出来。”在剧中,王劲松扮演的梵高除了在整部戏的首尾和观众有交流,其他部分的眼神都刻意向上,不与观众交流,“因为我怕我传递出的疯狂会让观众不舒服,而且我在戏中追求一种当众孤独的状态,比如自言自语,或者和小蜜蜂的交流,因为梵高本身就是一个孤独的倔老头。”
与教师的不解之缘 王劲松除了演戏,还有个很重要的身份是教师。即便是当了学校里的领导,有很多行政工作,但他依然没有放下教学工作。
“有些人把演员和老师当做对立的事务对待,他们就很痛苦,教书就演不了戏,演戏就教不了书。而我想用我的智慧创造一种不二法门,就是教书离不开实践,实践离不开教书。所以这些年我在教育第一线,也没有离开过舞台,相反比以前创作的更复杂,难度更大。在我的世界观里,表演教学和表演创作是一体的,从没有分开。只是由于带班教学,我只能在寒暑假接拍电影电视剧。”王劲松说,表演创作是实践的艺术,不能离开舞台;而作为一个老师,有表演实践的能力,才能更有说服力,让学生信服。“我的课堂与别人不同,在课堂上我会做大量示范,不仅有男性角色还有女性角色。有一次上课,我不停的演了十几个角色。”在《燃烧的梵高》排练过程中,王劲松也经常给年轻演员示范,让他们受益匪浅。
与艺术的不解之缘
王劲松到人艺演戏,剧组上上下下都对他赞不绝口。无论是他的好演技,还是他的好人缘,都让他在极其挑剔的人艺中也赢得了极高的口碑。导演任鸣称赞王劲松是一个“特别有创造力、想象力、爆发力,充满激情和才华的演员,在他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和这样的好演员合作,是让人幸福和享受的事情。”编剧吴文霞也说:“我在排练场里观察他排戏,发现他非常有想法,但也特别尊重导演,每次都非常谦虚地征求导演意见。而且因为他是老师,所以对待合作的年轻演员特别有耐心,给他们很大帮助。他为人虚心质朴,这方面连我们人艺很多演员都做不到。”吴文霞还说:“《燃烧的梵高》这个戏上演后,我们听到各种不同的评价,对导演和编剧都有批评的意见,但对王劲松塑造的梵高,大家都是一致认可的。”剧组的制作人戴晶晶也说:“王老师特别可爱,和他相处特别愉快。他演这个戏本来就挣不到什么钱,还拿出了一万五千元买票请朋友看,但他还经常追着我们要请我们吃饭,平时也总是拿各种好吃的给我们吃。”对此,王劲松说:“我在青艺的时候,就有老师说过我是有台缘的人。台缘也是人缘,生活和演戏都是修行。我在台上修台缘,在生活中人缘。在生活中追求做一个可爱的人,在舞台上才能是可爱的。”虽然也曾扮演过不少反派角色,但王劲松说:“你看,反派其实经常是好人演的,陈强、葛存壮、刘江……都是生活中的大好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把坏人演的那么精彩,是因为他们内心中充满对人的同情和理解,即便是坏人,也能够充满同情地去感受,去真正进入到人物的内心,而不是带着讽刺、挖苦去塑造角色,而这样的人物才细腻、真实,打动人心。”演了很多小人物的角色,王劲松说自己现在特别想挑战李白这样的角色。“人的潜能很大,我演过不少疯狂的角色,还有不少搞笑的喜剧角色,也演过很阴柔的人物,像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中的宦官,任鸣导演的话剧《王府井》里的太监,但我其实也可以演儒雅的人物。”王劲松说:“斯坦尼告诉我们,演员要从自我出发,在自我的经验系统当中找寻角色的影子,从自我最真实、最真诚的角度出发去体验,然后创造出与自己性格有差别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我们在创作任何一个角色时,都无法逃脱自我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一定会把自己的魅力注入到角色的性格当中去。恰恰导演让我挖掘梵高可爱浪漫的那部分,是我自身具有的特点和性格魅力,我就运用上了。虽然梵高倔强、木讷、比较生硬的性格,我本人并不是这样,但这恰恰也是梵高可爱,执拗、固执、单纯的表现,我也把他强化,通过这样的融合使这个角色更丰富、立体。”在《燃烧的梵高》中,王劲松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台词就是“我要纯粹的创作”,这不仅是梵高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他作为一个演员的艺术追求。“很神奇,只要场钟一响,我就会进入另一种状态。拉肚子也忘了,所有的伤痛都忘了,演完之后到台下有时都一句话说不出来。这可能就是戏剧的魅力,和我内心对戏剧的崇尚,这种精神力量,也是我的一种信仰。”王劲松说:“我经常教导我的学生,在上台之前要有一种‘赴死’的精神。我觉得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一腔热血洒在舞台上,为艺术甘愿付出一切。”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王润/文,转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