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见黄河(6月21日)

(2008-07-08 06:34:20)
标签:

情感

黄河

托县

沙漠

发展

杂谈

又见黄河(6月21日)

 

昨夜下了一场大雨,清晨驱车从呼和出发,高速公路60公里就到了托克托县,黄河流经这里。

 

黄河真不愧一个“黄”字,沉甸甸的河水,在那绵延而生的大势的搅动下,缓缓向前流动着。在她漫长而又执着的旅途中, 黄河的河水与泥沙早已融为一体,泥黄色浑浑沌沌的流淌中,显示着自然和生命的力量。在她这里看不到清澈河水所特有的那种秀丽和婀娜,但是,那凝重的色调和带着几分停滞的流动,更有着历史的厚重。

 

我喜欢黄河,喜欢它的宽厚和隐忍,喜欢它的沉闷和执着,更喜欢它在拖泥带水中的那副憨然的美丽。

 

雨后的黄河水丰满了许多,但是河水粘稠如故。河上的羊皮筏子早换成了平板的机动轮渡,艄公也都是熟练的机械工。这里的旅游开发挺红火的,看到我们这些游客,一位年长的导游主动跟上了轮渡,大声地用土话讲起了黄河的故事。虽然发动机的声音几乎盖住了老导游的声音,从他激动的表情可以看出来,他热爱黄河,听见他提到一些名人,而且坚信他们都出生的黄河岸边。有道理,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吗。

 

又见黄河(6月21日)

 

托克托县这些年发展很快,人均到了9000元,还记得在这里插队的同学说到过,每天工分8分钱。现在托县人还有种地的,但是年青人几乎都进城打工去了。所谓进城也包括在托县和黄河边打工,中午吃饭,找到一家窑洞餐馆,不仅招待员很城市化,进来唱歌的女孩子也都赶得上上海街头的时尚。应我们的要求她们唱起了山西小调,仍然土得可爱,好听。

 

又见黄河(6月21日) 

 

 

那个眼睛大大的歌手很像我中学的一个同学,记得她小名叫“毛眼眼”,是眼睛大的意思。那时候她穿的是农村的黑粗布大襟袄裤,脸红扑扑的,走路扭扭的,很淳朴踏实的样子。她家也在托县,每个月回家一趟,是步行回去的,常用手绢兜着带回来几个煮土豆,分给我吃。她作业有些吃力,但是从不肯看我的,说,俺也交了学费呢,考试的时候要自己做的。我就坐在外边等她,喜欢听她讲村子里的故事,那树,那鸟,那牲口,那粗旷的人们。文革的时候听说她“聘”了,失去了联系。我在想,这女娃儿也许是毛眼眼的后辈?

 

黄河边的沙漠看不到边,这些年的绿化很有效果,沙漠的边缘基本上被绿色的植物覆盖了。在荒漠旅游热的驱动下,黄河岸边的旅游建设如火如荼。

 

又见黄河(6月21日)

又见黄河(6月21日)

又见黄河(6月21日)

又见黄河(6月21日)

又见黄河(6月21日)

 

看着饭桌子上锃黄的柴鸡蛋和喷香的土鸡肉,天然的西红柿和黄瓜,还有随手摘来的苦菜和家烤的面饼,相信这里的旅游会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质朴的人性化服务会让许多人回头再来。

 

1989年我与母亲和家人来到黄河。没有赶上父亲的葬礼,母亲把骨灰一直留着,等我回来。按照父亲的遗愿,大部分撒进了黄河,保留的一小部分10年后送回了奈曼河。

 

今天再次把花瓣慢慢投入河水,女儿轻叹一声说,姥爷选的地方挺好的,一点都不寂寞。

 

我在想,都快20年了,父亲还在这里吗。

 

又见黄河(6月21日)

又见黄河(6月2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