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
(2008-06-28 01:40:57)
标签:
文化 |
回到北京最惬意的还是在书店里面闲逛。
晚上与朋友聚会后,雨大,躲进一个大书店,沿着书架子慢慢看。真羡慕现在的年青人,可以选择的书太多了,有关于经济的,炒股的、理财的、处世为人的、历史的、外国的,还有服装设计、室内装修、炒菜做饭,简直不知道生活中有什么不能在书店找到的知识。
记得80年代在国外的书店里面浏览,对琳琅满目的书类常常感慨不已,这才20年,我们已经不比人家差,也许还有优势呢。例如我们书店里面有大量的英文原版书,小说和人物传记都很多,在英国的书店就找不到中文的原版书,翻译著作都没有,有一些关于中国的英文书大多充满偏见。所以说中西的信息逆差是在西方一边呢。
我在书店里面转悠着,看到许多年青人,也许是放假了的关系,有的孩子就直接拿书做功课了。看到有几个家长在选择关于抗震救灾的书,这些书出版的速度好快呀,有5-6种呢。不过关于人民的写的很生动,关于领导的就很官样文章了,不如当时记者的文章生动。我翻看着,又沉浸到当时的感动中。
最近出的传记不很多,看到章含之写的第二本书,旁边还有龚彭的女儿乔松都写的“乔冠华与龚彭――我的父亲母亲”,不知是什么人把这两本书摆在了一起。
前两天一个很要好的朋友送我一本乔松都的书,正看着呢。里面的故事背景与黄华回忆录有许多重合的地方,例如北京的学潮,重庆的谈判什么的。
我一直对乔冠华这个人很好奇,章含之在她写的第一本书中曾经仔细地描绘过乔在香港做记者时候的故事,他的敏锐和驾驭信息的能力令人肃然起敬。对章文笔的细腻和优美也印象深刻。
松都似乎不是做文字工作的,但是她的书中也充满了作为女儿对父母亲的崇敬和责任,情感泼洒在每一个页面。看两个不同的女人写同一个男人,而且是全然不同身份的同一个男人,在比较中可以更好地品味这个男人。
这也是世人第一次有机会了解龚彭,这个颇有传奇声誉的女性。每天多看几章,我都向她多接近几步,我很惊讶她娇柔的美丽中能透出那么强烈的硬朗劲头。革命斗争对女人的熏陶是很增加美感的。
我翻了翻章含之的新书,这本主要是写她自己的,照片很多。章也是漂亮人,对她似乎人们有完全两级的看法。这也难怪,在中国社会,她的魅力和勇气并不能够为她赢得什么。但是,如果没有她的介入,难道乔老爷就不会走他最终选择的路吗。男人还是自己担当的好,如果乔老爷有时间写了自己的传记,那一定是特别好看的,遗憾。
买了几本书:“世界是平的”“邱吉尔私人医生的日记”等,还捎带买了一本室内锻炼身体的书。最近吃的太多了,女儿都在嘲笑我发胖了,郁闷。
想着心事,走出门来,打不到出租车,走了一个多小时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