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米开朗基罗  记梵蒂冈博物馆 (续)

(2006-08-04 20:07:27)
分类: 罗马假日

我看米开朗基罗 <wbr> <wbr>记梵蒂冈博物馆 <wbr>(续)

我喜欢这个博物馆的主要原因是这里有米开朗基罗的最棒的

壁画作品。

 

梵蒂冈宫殿里的西斯廷小堂(La Cappella Sistina)是所有

来到梵蒂冈博物馆的参观者的最终目的地。这是一座礼拜堂,

1473年为教皇建造,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大约500平米的长方

形建筑,用以举行盛大的仪式,据说现在仍然是秘密选举教宗

的地方。

恐怕世界上再没有什么地方可以与这间大厅里的巨幅壁画相匹比了,其中,米开朗基罗画的“穹顶”和“末日的审判”,是他在绘画领域里的顶峰之作。数百年来,几乎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对这些壁画的新的观点和看法,它们是绘画研究的终极模板。

 

我看米开朗基罗 <wbr> <wbr>记梵蒂冈博物馆 <wbr>(续)

 

米开朗基罗在此之前已经在雕塑和建筑领域里独树一帜,名声显赫,因而也在同行中引来许多妒忌和排斥。米开朗基罗的固执和认真使他与脾气暴躁的教皇朱奥二世不和,当一次纠纷之后,教皇再次请他出山时,他万没有料到会委与为小堂穹顶作画的重任。

 

据说,这是拉斐尔的同乡,也是米公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布拉曼特的主意,是他建议教皇找米公作这个项目,他估计米公要么拒绝、要么失败,结果都会丧失在梵蒂冈的优势。可见,木秀于林,风必欲摧之。

 

那时候,小堂的穹顶是天蓝色的,有一些金色的星星,想必颇为单调。米公向教皇再三说明自己不擅长绘画,但教皇坚持成命。米公1508519日开始的这项必然要名流千古的巨大工程,他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以他特有的顽强和执着,凭着雕塑家对人体的透彻认识和强有力的表现能力,更因了他对宗教和现世生命的深刻认识,出色地完成了这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幅壁画。

 

我看米开朗基罗 <wbr> <wbr>记梵蒂冈博物馆 <wbr>(续)

 

 

在穹顶作画难度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依照当时壁画的处理方式,必须在刚刚抹过会灰的湿墙上做画,需要又快又准。我仰头看着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不能不感慨,米公当时是依着怎样的坚忍不拔,一笔一刷地铸造了这个艺术的天堂。穹顶画的风格非常光明和欢快,大大小小人物诸多,隔成三个空间,重点是中间“创世纪”的情节。这也是米公第一次用大幅壁画的方式表达他的世界观和宗教观,突出了人的尊严,刻画出“尽善的天国里面,尽美的人”的形象。尤其在人体结构上,他是完全按照解剖学原理而创作的,突破了中世纪传统的桎梏。他的画反映了人对自身的认识和觉悟,对当时的社会和艺术都产生巨大震动和影响。

我看米开朗基罗 <wbr> <wbr>记梵蒂冈博物馆 <wbr>(续)我看米开朗基罗 <wbr> <wbr>记梵蒂冈博物馆 <wbr>(续)我看米开朗基罗 <wbr> <wbr>记梵蒂冈博物馆 <wbr>(续)我看米开朗基罗 <wbr> <wbr>记梵蒂冈博物馆 <wbr>(续)

 

作画的4年间,米公仍然与教皇冲突不断,坚持不让教皇看未完成的穹顶,也不完全按照教皇的思路作画,教皇十分恼怒,甚至有一次用拐杖打了米公。但是,想必教皇是酷爱艺术,对米公无法割舍,每每道歉挽留,还付过他200金币以示认错。1512年,穹顶完工,展示给世人,得到狂热的推崇。

 

我看米开朗基罗 <wbr> <wbr>记梵蒂冈博物馆 <wbr>(续)

 

时隔22年,教廷易主,米公依旧。

 

如果说“穹顶”开创了一个时代,小堂另一面墙上“末日的审判”巨型壁画则代表了这个时代。米开朗基罗米公接受这个订单的时候已经60多岁,身体不大好,生活的苦涩使他的心情走向灰暗。而且罗马刚刚受到日尔曼人的侵略,教会内部矛盾重重。

 

米公花了7年的时间完成这个作品。为了把画做大,他改造了教堂的一扇墙,堵掉了两扇窗户,构成一面完整的墙面。可见当时宗教与艺术的密切关系,没有人从行而上的角度去追究,为了艺术而牺牲神邸的窗户会有什么不敬。

 

这幅满墙的壁画因为是在室内,从未受到大的破坏,保护得很好。唯一的影响是数百年教堂的烟雾熏陶,油灯的黑烟给壁画上了一层油腻,我八十年代中期第一次看到西斯廷堂的时候,工匠和艺术家们正在进行整修。当时大厅仍然部分开放,可以看到整修完成部分艳丽的色彩和未修部分模糊黯淡的画面。

 

现在整修早就完成了,看到了“末日的审判”完整的画面。

如果说绘画艺术早期表现的是神的话,文艺复兴将绘画带到了人间。米公画中的神有着人的面容、人的活力和人的情感,但是他集中表现的仍然是神的力量和人的追求。在善恶人生之后,人们面对最后的判决,像中国俗语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最后一刻,人们为自己的一生付出永远的代价。

 

我看米开朗基罗 <wbr> <wbr>记梵蒂冈博物馆 <wbr>(续)

 

这副画气势宏大,画中人物众多,升天者的表现出的欣喜和庆幸被淡化了,而走向地狱的人的恐惧和惊惶通过色彩得到强化。但是最重要的是这幅巨型壁画所表现出来的动感,所有的人都处于某种运动的状态,整体的腾升的气氛构成一个十分活跃的巨大场面。可以看出,米公对人物、人体的把握和绘画技巧的娴熟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对大场景的驾驭,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这副画完工的时候却引起一场风波,因为所有的300多个人物都完全是裸体的,米公已经不屑于去用衣服、绸带或者树叶去遮掩,他想实实在在去描绘人、纯纯粹粹的人本身,他表达的是人的真实情感和生命的力量。他甚至画了两个被天使拉向天国的黑奴,反映出他对人类公正的主张。

 

梵蒂冈的礼仪主管抨击他的画猥亵不堪,米公的回应是,把此人画成长了驴耳朵的厉鬼,置于画的角落里。

米公把自己也放在画中,但是,他是在一位圣徒手中的一张询道者的皮上,画上了自己扭曲的面庞。他想反映的莫非是画家自己心灵的痛苦和遭遇的不幸?

 

我看米开朗基罗 <wbr> <wbr>记梵蒂冈博物馆 <wbr>(续)

 

尽管这副画也被遮盖过不短的时间,但终为世人所接纳、推崇,流芳百世。

 

这是梵蒂冈博物馆吸引游人的最大亮点。诺大的教堂,已经没有任何陈设,数百人拥在里面,挤挤簇簇,屏息敛气,仰着头,细细地欣赏。教堂里光线黯淡,身着黑制服的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时不时地发出嘘嘘的声音,提醒人们不要喧哗。也许吵闹声浪也会损伤绘画?抑或是为了维护这个艺术殿堂的神秘和庄严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思念父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