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逝世80周年:为何还要读他?

(2016-10-19 08:16:54)
分类: 文娱人物志

鲁迅逝世80周年:为何还要读他?

 

 

                                   在彷徨中呐喊,

                                   在莽原上萌芽。

                                               ——题记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伴着昏黄的灯光,我独自坐在窗前。想起了先生,一时间感到鼻酸:“八十年了,先生已经逝世八十年了……”一阵冷风从窗口吹进来,我不禁打了个寒噤。

       电影《黄金时代》为观众营造出一个声色世界的鲁迅形象,借由萧红萧军之眼,展示着人间万象中那个略微佝偻、时常捻起卷烟沉思的文化名人。他对文学后辈的提携与关照,以及在时代巨流中的挺拔,无不包裹着文字交锋以外的人情世故和温厚庸常。

    闲来翻阅先生的文集,他的文字驱走了我身上的寒意。常常听人说先生的文章十分深奥甚至近乎晦涩,而我却被先生犀利的洞察、深刻的思辨和独特的风格深深吸引了。先生一生的处境异常艰险,几乎时时处处都受人非议与指责,对此,他是怎样看待的呢——“得其反对,是促其奋斗!”所以,先生一直都在不停地奋斗着,未曾停止过。在如此紧迫的环境中,先生又怎么可能有梁秋实般的闲适、林语堂般的散漫、徐志摩般的诗情画意呢?更何况,如果当时的中国给我们留下的仅仅是吟风赏月的感性文字,那么那个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年代,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在人们眼中不过是一具时间的残骸罢了。

    先生曾说过:“苍蝇的飞鸣,是不知道它的可恶的;我却明知道,然而只要能飞鸣就偏要飞鸣。”先生是这样说的,也穷其毕生践行。在他逝世的前两三天,先生还写下了《因太炎先生想起的二三事》,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

    说到先生,不能不提及他的杂文。不错,先生的杂文的确有些难懂,为什么先生不选用其他的文体呢?难道是先生笔尖词穷?绝非如此!先生的文字功底是旷世罕有的,且看他的作品吧:《呐喊》、《彷徨》、《朝花夕拾》,还有他的诗集《野草》。先生选用杂文,是因为杂文最具战斗力!还记得它曾那样义正言辞地斥责反动派为“丧家的资本家走狗”,多么地痛快淋漓!

    崇拜先生,并不是因为先生是某种意义上的“神”,而是因为他绝对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人”。先生是在不停地抨击黑暗,但他在严厉得剖析外部环境的同时,也在更加严厉乃至近乎残酷地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固然存在着认知的谬误,但先生永远不逃避改错,他怀着三闾大夫般的志向,用一支如太史公般的奇崛文笔去书写黑暗。他就像一盏明亮的孤灯,光芒穿透了时空,一直照亮今日,还将照亮未来。

    李樯在《黄金时代》创作期研读大量文献,总结说鲁迅骨子里是一个特别温厚的人,因为过度温厚,就导致他对很多事情怀有不平之气,然后以最刻薄最严厉的话语作为武器,去表达他的温柔。

    曾有一位朋友问我偶像是谁,从他闪烁的眼神中,我看出他在等我说出某位“明星”的名字。然而当我平静地告诉他我崇敬的前辈是鲁迅先生时,他竟然满腹狐疑地大笑起来!当时,我是愤怒的,然尔后一再想起,却不免有些哀伤了。

    难道先生的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已经成为一段陈旧历史而可以不问无闻了?已经作为文学史上的一笔带过了?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而可以束之高阁了?

    不,先生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老一辈学者们曾那么深切地在文章中纪念先生,他们不停地呐喊:年轻一代一定要读鲁迅!不读他,我们无法直面繁杂的人生;不读他,我们无法解读人性深处的鄙陋;不读他,我们无法守住我们高洁傲岸的精神家园;不读他,我们无法具体而透彻地了解中国!

    先生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擎天柱。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让他寂寞呢?再看看手中的文集,心里莫名地涌起一股暖流。是的,先生早已仙逝,但他的书仍在;只要先生的书在,就一定会有人读,他的思想就得以不断地流传下去。先生正以父亲般的胸怀宽容着我们,等待着我们日渐成熟,等待我们走出浮躁的海面,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

    夜,深了;雨,停了。我捧着先生的书,睡了。

 

 

 

 

 

                                                              ——写于鲁迅先生逝世八十周年之际

 

 

 

        鲁迅逝世80周年:为何还要读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