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晨报15年报庆,每个同学都要交一篇作业。尽管我已经多年不做情感栏目主持,但直到昨天还有读者打电话到报社热线点名找我倾诉,呵呵,想想还是有点小小的成就感。我找出了一篇以前的旧文,是《都市情爱场》的后记,加了个开头和结尾,以纪念那些聆听与记录的日子。
2000年7月的一个午后,穿着大花裙子的景娅领我到解放西路66号,那些绿得发亮的树叶儿在盛夏白晃晃的阳光里散发出微醺的气息,微风吹拂,斑驳陆离的树影有了些梦幻的动感。在微醺与梦幻的不真实感中,拐过正对大门的主楼,到后面的小楼,2楼,一间极狭窄的办公室,易总从小山堆似的报纸稿件里伸出她美如天鹅的颈,抬头朗声说道,来了就好。马哥拍手,在地上踢了踢他的解放鞋,称是在用双手双脚欢迎新同学……一切都还历历在目,恍若昨天,可是竟然过去了十年。
2000年是我生命中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刚跨入而立之年的门槛儿。一个相貌平平,没有学历和资历优势的30岁普通女人,在我这种朴素的现实主义者看来,通向幸福的路就是认认真真干本职工作,老老实实做家庭主妇。但是,上天没有成全我这并不奢侈的愿望。没有想要的生活,生活却要继续。
幸运的是,这年8月我进入了心仪已久的晨报,成了《重庆晨报》这棵枝繁叶茂蓬勃生长大树上的一片绿叶。我到晨报不久就遇晨报“9、15”改版,我所在的副刊部推出了以贴进生活贴进读者为宗旨真实记录老百姓原生态的“百姓生存”版,“倾述”是其中的一个栏目。我们最初开设这个栏目的意图是让老百姓讲自己的故事,包括求学求职,人际关系,婚姻家庭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方便读者联系,我们特地开通了倾述电话和倾述邮箱,出乎意料的是,和我们联系的读者几乎百分之百是谈情感问题。我们这才意识到,情感是都市人心中多么重的一个结!渐渐地,“倾述”成了一个讲述情感故事,讨论情感问题的情感专栏。
2001年底,晨报创办《太阳周刊》,“倾述”改版为“情感”,以崭新的面孔成了《太阳周刊》的一员。我依然幸运地主持这个栏目。
这几年许多媒体都在做情感栏目,可谓竞争激烈,但我们的情感栏目一直颇受读者认可和喜欢,几年下来,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读者群。我想这有几方面原因,一是晨报的品牌效应,“太阳最最红,晨报天天新”,“早起看晨报,事事先知道”早已成为重庆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栏目有先天的受众优势;二是团队的力量,虽然我是情感栏目的主持记者,但这个栏目一直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共同打造,每天都有不少倾述者和我们联系,我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同事们帮我接听了不少电话,我大约每周面对面倾听3个人的故事,而最终采写谁的故事见报,也都要经部门集体讨论。文章从标题到内容,领导和同事都常提修改意见。三是可能与我还算安静、温和、宽容的性格有关。这让我容易得到读者的信任,和读者走得更近。有朋友开玩笑说我有特异功能,能让陌生人敞开心扉。其实根本没有那么玄,我不过是因为喜欢这份走进心灵的工作,就认真地倾听、记录、思考。
我不重要,我只是一个安静的倾听者和诚实的记录者;重要的是我采访的那些人,他们的故事和心事,是一面真实的镜子,可以映照我们的内心。感谢所有信任我,愿把内心秘密和我分享的朋友,在倾听你们故事的过程中,我学习了爱,信任,宽容、知足,感恩。感谢晨报,给我提供了一条走进陌生人内心的路,当我在路上一遍一遍真诚地体验别人的情感时,我自己也在一点一点成长。感谢我的家人,给了我恒久不变的温暖、快乐、幸福。
2005年,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从我采访的一百多篇情感故事中精心挑选出版了纪实作品集《都市情爱场》。这些都市男女的爱恨悲欢曲折情路,能给更多人一些感悟,反省,借鉴,从而安放好自己的心灵,过好自己的日子。
2009年,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知安》出版,仍然是以这段情感记者生活为蓝本。
做情感记者这段经历,注定已经成为我的一座富矿,一片绿洲。
最近几年,我已经从情感记者转型为编辑,主编,但“关注人,关注人的内心;温暖人,温暖人的情感”至今仍是晨报情感报道的风格。正如一位读者所说,晨报情感版不嘲弄不说教,真实真诚温婉温暖,像朋友像姐姐。
十年,从而立到不惑,我庆幸自己仍是晨报这棵枝繁叶茂蓬勃生长大树上的一片绿叶。晨报树越来越高越来越壮,它给我们每一片绿叶源源不断提供生长的营养,而我们每一片绿叶手牵手心连心,长绿长青,共同努力让晨报树成为参天大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