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闲言碎语 |

附04年3月6日的采访稿
因爱勇敢陈冬珍
2002年1月8日,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吴成义大夫做了一例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叫陈冬珍,江北区体仁堂小学退休教师,当时已经是76岁高龄了,前不久刚刚查出患甲状腺癌。
2002年1月8日,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吴成义大夫做了一例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叫陈冬珍,江北区体仁堂小学退休教师,当时已经是76岁高龄了,前不久刚刚查出患甲状腺癌。
其他病人做手术的前一夜大多会紧张得失眠,陈冬珍却像什么事也没有似的,在病床上睡得很香,见手术时间快到了,儿子儿媳才赶紧把她叫醒。进手术室了,她笑眯眯地对主刀大夫说,辛苦你了,放心吧,我虽然已是古稀老人,但一向身体很好,没事的。
手术出奇地顺利。术后做化疗,医生护士都很担心,一再叮嘱她身体有什么不舒服赶紧说,做完化疗多吃些生血的药品。令人惊讶的是,她一点没有其他患者做化疗时会出现的恶心呕吐,头发掉了些,但很快就长了出来。生血的补药她一点没吃,几天后查血,她的各项指标都不可思议地恢复了正常。不到20天,她就康复出院了。
让医生和亲人们揪紧了心的癌症就这样被陈冬珍老人轻松地降服了。
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到底是靠什么战胜的病魔?两年过去了,当年让医生护士都倍感惊讶的她近况如何?3日上午,本报记者到渝北回兴凯圣佳园采访了这位传奇老人。
按响门铃,是老人的媳妇刘兴群开的门,她说婆婆爷爷都在阳台上晒太阳呢。记者来到阳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春日阳光下陈冬珍满头银发下白皙红润的脸,这是一张干净光鲜得几乎看不到皱纹和斑痕的脸,与78岁无关,与癌症无关,与沧桑无关,只关乎健康,关乎快乐,关乎幸福。
我问她现在身体感觉如何,她说和生病前完全一样,能吃能睡。儿子张秀伯在一边感慨说,她精力比我们还充沛,瘫痪的父亲一到晚上就小便失禁,母亲每隔15分钟就要起床给他接尿。老人笑笑说,白天都是儿子儿媳照顾他,晚上我就多做点,没事的,下午我可以美美睡一觉。最辛苦的是孩子们,家里有个瘫痪病人,他们从早忙到黑,门都不敢出,下楼买菜都是匆匆忙忙的。
陈冬珍的老伴叫张文俊,今年80岁,重庆市邮政局退休职工。11年前张文俊到北京看望妹妹,不幸遭遇车祸,从此只能在轮椅上生活。以前在别人的帮助下还能勉强站立,近两年病情加重,只能坐着和躺下。为了照顾父亲,儿子张秀伯刚满50岁就提前内退。内退经济损失很大,当时很多人都劝张秀伯不如请人照顾老人。他说,钱是挣不完的,而我们陪伴老人的时间却只会越来越少。我自己照顾老人,这样心里会好受些。这位孝顺的儿子和同样孝顺的儿媳都说他们的选择是因为母亲,母亲即使身患癌症仍旧细致如微地照顾父亲,照顾家人。
陈冬珍是60年前经人介绍认识的张文俊,当时她刚从江苏正泽艺专(抗日战争时期内迁到重庆)毕业,在荣昌的一所小学教书。而1940年就已经参加工作的张文俊不仅魁梧英俊仪表堂堂,而且见多识广风趣幽默,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相爱3年后于1947年走进婚姻的圣殿。结婚后陈冬珍告别家人来重庆和张文俊一起生活,他们的小家在上清寺邮局宿舍里,张文俊很心疼娇妻,舍不得她出去工作。重庆解放后,百废待兴,张文俊这才支持陈冬珍重新走上讲台。陈冬珍性格温和,业务水平高,深受领导和学生的喜欢。从1949年重返讲台到1985年退休,几十年她一直执教毕业班的语文。
同行和学生们说起当年的陈老师都忍不住要伸出大拇指,儿媳谈起婆婆则有另一番感慨。刘兴群结婚那天起就和公公婆婆一起生活,20多年来婆婆一直像疼亲闺女一样疼她,婆媳间从没红一次脸,说一次粗话。婆婆退休后就把家务大包大揽了,任何时候回家桌上都有热饭热菜,一有休假婆婆就鼓励儿子儿媳出门玩,说你们要趁年轻多走些地方,多见见世面。孙女张幸子从小到大从生活到学习也一直是婆婆在操心,如今在西农读大四的幸子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姑娘。
老人听儿媳一个劲夸她,很不好意思,摇摇头说,我只是尽到了一个母亲的本分,主要是孩子乖、听话、孝顺。他们父亲瘫11年,身上从没长一次褥疮,都是孩子用心照顾啊!我身体恢复得好,也全靠孩子们照顾得好,我手术后秀伯跋山涉水到乡下去弄了十多只野生甲鱼,兴群天天换着花样弄给我吃。
两年前患老年痴呆症的张文俊静静地坐在一旁,也不知他听懂大家的话没有,他的眼睛一直痴痴地望着老伴陈冬珍,眼神里有很深很深的依恋和丝丝缕缕的不安。陈冬珍读懂了他的意思,拍拍他的手说,我不会有事的,我还要和孩子们一起照顾你呢!我们在一起60年了,我怎么也不会扔下你先走的。
相伴60年,那是怎样的美丽和芬芳?难怪陈冬珍78岁的脸上笑面如花,写满了快乐和幸福。不仅仅是她本人,在她家里,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和幸福,爱是接力棒,爱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