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忆张杰老师

(2023-06-02 15:07:48)
分类: 心海潮汐

追忆张杰老师

追忆张杰老师

 

前几天,从《老照片》总编冯克力先生的微信朋友圈惊悉:原《老照片》执行编辑张杰老师不幸病逝。此后,又从冯总转发的一个公众号上,陆续看到人们寄托哀思的回忆文章。作为《老照片》的忠实读者和热心撰稿人,与张杰老师交往的那些片段往事,又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

20124月初的一天,我接到张杰老师的电话,得知他将到重庆出差,于是,我盛情邀请他来南充一聚。48日,张杰老师如约而至。那天去火车站接他时,我竟然从茫茫人海中通过“扫描”和“识别”,一眼就认出了从未谋面的张杰老师!当他站在出站口正要拿手机打电话时,我疾步上前用探询的语气问到:“如果我没认错的话,您就是山东济南来的张杰老师吧?”他非常诧异:“那你一定就是孤旅游侠咯!”接着他又惊奇地问我:“你连我的照片你都没见过,是怎么认出我的呢?”    当我确定没有认错人之后,便得意的告诉他:“就是凭直觉!”

随后,张杰老师在南充三天短暂的停留期间,我先后陪同他到阆中古城、广安邓小平故居纪念园参观游览。由于当时南充到仪陇还没有高速公路,就取消了到朱德故居纪念园的行程。出发之前,他特别强调:“我估计这些地方你以前陪朋友已经去过很多次,我参观的时候就不用再陪我,你在车上等我就行了。”所以,每到一处,我就先找路人随便帮我们拍一张合影照,然后,他便独自拿着照相机,一边游览一边拍摄他钟意的景观。我就坐在车上翻阅书报,静静地在停车场等候他。

离开南充之前,张杰老师又专门来到我的办公室,仔细品鉴我收藏的老照片,并对我草拟的十几个选题逐一审定、现场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那天上午,我们还就《老照片》相关的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使我受益匪浅。

其实,我是20072月在重庆万州一个卖旧书的地摊上,偶然看到《老照片》后才开始给它投稿的。那时《老照片》已创刊11年之久。也就是说,与张杰老师在南充见面之前,我们只有5年的交往,并且,当时我们都没有使用QQ,也没有微信,仅仅只是在电子邮件中“神交”,但我们仿佛一见如故,彼此都能读懂对方。

记得是20074月,我根据一张1930年代峨眉山的老照片,试着给《老照片》写了一篇《峨眉山的轿夫与背夫》,没想到,当年的6月下旬就被刊登了。同时,得到张杰老师的热情鼓励:“你的文笔不错,稿子很少改动就可发表。望多多投稿。”于是,自那以后,只要有合适的题材,我都会及时为《老照片》撰稿。有几次连投两篇稿子,竟然同时被他的慧眼看中,当冯总决定两篇都在同一辑发表之后,他就叫我另一篇使用笔名。截止今年4月,《老照片》共刊登我撰写的稿件50余篇,采用老照片400多张。有的还被《文摘周报》和《作家文摘报》及相关网站转载。

我深切体会到,这些年来,我能以翔实的文史资料,展示老照片与社会、历史、人文的密切联系,在如烟的往事中唤醒人们沉睡的记忆,让人们穿越时空隧道,追思和景仰那些值得怀念的人,铭记和反思那些应当深思的事,回望和触摸那些不该遗忘的景,作为执行编辑的张杰老师,对我给予了极大帮助。他总是非常认真地对待我的每一篇来稿,哪件史料应当核实,哪些细节需要增补,哪个数据应该考证,那段文字可以删减,那幅照片需要加注说明等等,他都会不厌其烦地为我指点迷津。从他的电子邮件、电话或手机短信中,我常常深受鼓舞并心存感激。他那和蔼可亲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辛勤为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我在《杨森与蒋介石》一文中,提到蒋介石的外甥竺培风赴英国留学时,曾给蒋介石写过一首诗《奉舅父》:“孤舟远征千万里,负笈浩志岂在侯,惟念生平父舅恩,深痛寇敌慨同仇。”起初不小心把“侯”打成了“候”。张杰老师初审后叫我再核对一下,保持与原文一致。我重新找出竺培风的日记,仔细一看原文,果然是我粗心大意把两个容易混淆的字打错了。还有,我曾把第72军军长郭汝瑰的名字,写成了“郭汝槐”,也是张杰老师及时发现并纠正的。

我在写《抗战时期的张灵甫》一文时,从一张1930年代的老照片上发现,站在张灵甫后面那个头发稀疏、戴眼镜的人好像是《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田汉。然后又在网上找到一张田汉的照片对比了一下,觉得确实很像。经查阅相关资料显示:19391月,田汉受郭沫若委派,曾到有“抗日铁军”之称的74军采访张灵甫,并编写了话剧《德安大捷》,创作了《七十四军军歌》。所以,我断定那个人就是田汉。张杰老师也对照片仔细进行了甄别,他也觉得确实很像田汉。但是,一贯以严谨著称的张杰老师依然表示:“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还是慎重一点,以不提田汉的名字为宜”。

总之,作为一个真心爱岗、全力敬业的编辑,张杰老师在审稿过程中,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有时甚至近乎苛刻。但他这种一丝不苟、字斟句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深受读者、作者和编辑部老总的充分肯定。也正因为如此,《老照片》通过“以照片呈现历史,复以文字反思历史”的方式面向读者,赢得了广大受众的普遍欢迎。在“新中国出版业五十件大事”、“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新中国六十年六十本书”等多项评选中,都有《老照片》的倩影。特别是在“南方阅读盛典品牌”评比中,它以“最受读者关注视觉类图书”名列第一。如今,它已成为中国期刊方阵中一朵独具魅力的奇葩。这些殊荣,自然也有张杰老师的一份贡献。

回想起来,与张杰老师在南充一别后,忽忽已是11年。我最后一次和他通电话是2017716日,那天我打开电子邮箱,看到他发来一封“邀请函”,于是,我就跟他手机联系,咨询具体事宜。他说他在承德,从来没发什么“邀请函”,肯定是电信诈骗,叫我别信。2018年我退休后,由于沉浸于含饴弄孙和自驾旅行,很少给《老照片》投稿了,也与张杰老师中断了联系。

真是天道不测,人生无常。没想到,20124月,我们在南充的初次见面竟然也是最后一次。

愿张杰老师一路走好!

 

20234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光~菜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