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传播接力棒种子价值观杂谈 |
《放大——反思“姜岩事件”的网络传播》是麦田的新作,值得一读,引人思考,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不同视角来重新思考。
1、我们可以把网络上的事件称为种子,这个种子被传播放大的过程不仅仅是接力棒的问题。抛开姜岩事件,网络上多个热门事件的传播放大过程,有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网络媒体(门户网站、垂直网站、视频网站等)参与其中,虽然只有两个大类,但其中涉及的媒体形态其实也有很多,到底接力棒先给谁,然后下一个又再给了谁,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是随机不可预测的,有可能从传统媒体把接力棒交给了网络媒体,然后其他传统媒体通过网络媒体得知事件,再进行跟进,这都是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但无论随机情况有多么复杂,其作用都是放大器,媒体利用其丰富的眼球资源将事件的传播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2、我没有把论坛社区、SNS算作网络媒体,更多是因为种子处于初期,正向传播信号不够强,放大器作用不足够明显考虑。其实这一点你在文章里也提过。我还不知道应该把它叫做什么,不过叫接力棒可能有点不合适。它自己有很多工具,例如SNS网站、IM、TWITTER、FACEBOOK等等,可以将个体所关心的信息传播出去,不过前提是,这个信息要能够穿透个体这个“防火墙”,而过滤传播与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价值取向。
3、你的文章里提出“群星传播”,我觉得用小圈子更合适。因为在这个小圈子内,圈内人拥有相近或相同的价值体系,个人可以根据这一价值体系判断,是否传播其参与或者发现的事件。而圈子内的其他人也会根据其他圈子内的价值体系来决定是否继续传播,或者改变传播过程的表述方式等等。当一个种子能够被迅速传播,其实说明的问题是这一信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符合他们的价值取向,为他们所接受并且认为传播有价值。
4、我不否认“群星传播”中会存在有明星效应,造成弱势信息节点主要迎合强势信息节点的可能。这恐怕可以解释为代言人、偶像、意见领袖等等。这些人会影响他人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传播速度与效果。现在传统媒体也好,网络媒体也好,在行驶其传播放大器作用的时候,有些脑子进水,搞不清楚信息传播的价值所在,便扑进炒作的大群体中,放弃了自己过滤的权力。所以,现在作为第一重传播角色的“群星传播”,也许有可能承担起主过滤器的职能,以比较明确的道德价值观取舍一些事件,决定从源头是否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传播。
前一篇:鸡蛋也是平的
后一篇:联想倒手手机业务赚4.8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