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人看了《关于牵手》发信给我,对一部电视剧耗费五年时间表示惊讶,其实这对于一部电视剧的诞生来说是常事儿。譬如鼎鼎大名的《大宅门》,从策划到播出就至少在八年以上,但最后成了就很好,还有那种最惨的,耗个十年八年的也成不了,至今悬着,譬如《李自成》。
95年,新领导上任,文学部报选题《李自成》,领导大喜,深以为然,遂列为重点剧目。当时文学部主任与我到姚雪垠老先生处谈版权,顺利成交。导演班子都提前搭好了:导演张绍林(水浒导演),制片主任张纪中(后来鼎鼎大名的《射雕英雄传》的制片人,当时他们刚刚从山西调来北京),只缺了一个重要人物——编剧。
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经过反复筛选,终于找到一位得到一致认可的编剧,就是当时被称作中国第一编剧的芦苇。
记得我第一次见芦苇是在北太平庄附近的一个宾馆,我第一眼看到的是他的绿军裤绿军挎,脸上的表情按现在的说法是扮酷,此前知道他是陕西人,老三届的,插过队,写过《霸王别姬》等一大串赫赫有名的剧目。我和另一同事开门见山与他谈了李自成的创意,他来了精神,大侃一番,对于编剧一事欣然接受,于是一切都很顺利。
简直顺利得有些令人生疑了。果然,签了协议之后,芦苇没有按期交大纲,一拖就是数月。直到开了第一次研讨会,他才加快了一点速度,然而依然没有交稿。
第二次研讨会选在了西安。芦苇竟然自己定了人,并且没有上报名单,主任对此大为恼火,我们当时都对芦苇的违约憋了一肚子气,认为他是耍大牌。失信且耍大牌,两罪并罚,也是寸了,正巧我的班机在前,主任等一行班机在后,我直奔会议驻地,老远就听见芦苇在和一帮人谈笑风生,更加来气。我把他叫到楼上,让他把名单上请的人一一介绍,他一怔,脸色已十分不悦,但还强忍着给我介绍,我问他为什么不及时勾通,他说难道他连个把人都定不了吗?我本来就有气,又见他态度傲慢,越发恼怒,当面指责了他一通,他的脸骤然红了,然后又变白,大约这辈子也没受过这等荼毒,即使是他的好友赶来救场,也没能把芦苇拉出苦境。事后想想也真好笑:我的同事对我说,她和主任拼命往宾馆赶,主任一边走一边说,快快,我怕他们打起来!
后来我才知道芦苇在陕西影视圈中份量有多重,他简直就是他们心中的神,当晚他的一个好友特来找我,说看了我当时刚出不久的小说《敦煌遗梦》,本来印象很好,但是没想到……,言外之意对我非常失望。主任和同事也做好做歹,生怕把关系就此搞僵。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倒是不打不成交,会议的最后一天,芦苇特地请我和同事一起到他家里,看他收集的数千CD,他酷爱陕北民歌和河洲花儿。那天他还讲了很多与陈凯歌张艺谋合作时的故事,特别说了霸王别姬中的那段皮影戏,那是他的得意之笔,又说,为了《霸王别姬》,他受了陈凯歌整整两年半的折磨……
从此倒是和芦苇成了朋友,只是他照样违约,直到姚老先生去世,才交出了十集,彼时芦苇要去美国,我们的合同不得不中断了。最后还是杨晓雄先生完成了此剧。
尽管剧本非常漂亮,但形势已经大变。因《李自成》涉嫌农民造反,扰乱安定团结,故只好放下。若干年后,版权合同到期。后又听说张纪中准备拍一个一百集的《李自成》,但只是听说而已,至今没见动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