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甘露专访查建英:风物长宜放眼量
盛水的容器需要换一下了
孙甘露:小说新形式,就像本来你是拿碗来盛水的,现在倒了很多年了,你想找一个别的东西来盛,现成的有罐、瓶,但都不是你要的,这些东西还不如以前的碗呢,但是新的东西还没有找到。或者在某种意义上,就像王朔昨天说的,现在就是在找的状态,可能那个容器就在,但是你就是看不见,假如你离开了还就会忘记了要找什么,回来还得再找一会才能找到。就像每个人都有一个时间上的、视野上的盲点,这或许就是形式上的盲点。
查建英:就像前面说的非虚构小说,现在我也没有新鲜感了,不光是因为对里面的人物没有感情,确实是觉得这个容器需要换一下了。正好以前也没有做过访谈录,确实挺新鲜的,就有了这本《80年代》。如果让我做第二本、第三本,恐怕又要厌倦了。所以,我特别惊叹那些不停重复、保持生产量的人。我好像不是这类人。
孙甘露:就是说,做件事一定要有一种强烈的形式上的冲动,这是一点。还有一个,挪用阿城的说法,这既是“安身”的事,也是“立命”的事。写出来的东西,这是“立命”的,但也是可以“安身”的。
我觉得,每个年代的人都有一种特质,有一种改不了的东西,或者说臭气相投,就像见了阿城,握手后,他就会说今天通宵?这些人碰到一起,侃着侃着最后就彻夜不眠,当然现在岁月不饶人了……
查建英:(笑)也就是等你从上海到北京来了,大家说:得,甘露这家伙又来了,咱们又得熬上一夜了。
(全文完)
(《上海壹周》2006年5月31日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