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质疑阎崇年的表情

(2007-03-08 18:09:44)
 

《百家讲坛》主讲人满学专家阎崇年先“正说清朝十二帝”,又解析“明亡清兴六十年”。我们不难领略到他厚实的学术功底,但以我个人的体会,阎先生在“明”“清”两朝这对矛盾关系上的立场却不免令人生疑。

阎崇年在满学上的造诣和在清史研究方面下的工夫还是很值得称道的。阎崇年有关清朝人事的讲述显然增进了人们对这一朝代的了解,所以当阎崇年通过这两个系列的讲座扬名立万的时候,一方面,他得以充分展现他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他向观众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有实力的学者),另一方面,他倾注的大量精力也可谓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名利双收)。

要论阎崇年讲得有多好,似乎人们已多有总结,如口齿利落、表情严正,坐姿稳当,给人以信任感,又如语言晓畅、逻辑严谨,让人接受起来顺利异常等。特别是最后他所作的关于“明亡清兴”经验与教训的精辟总结——清朝的兴,在于一个“合”字(民族合、官民合、军臣合),而明朝的亡,则在于一个“分”字(民族分、官民分、军臣分)——他把握得非常准确,让人服气。

尽管如此,我也并不打算掩饰自己的质疑。尽管阎崇年一再申明他没有“抑明扬清”,但我以为他的这一申明与他在讲座中的实际表现还是有矛盾的。印象中,仅仅看阎崇年演讲时的表情,我就觉得他的表现确实是有失妥当了,也确乎是表现出了那么点“贬明扬清”的意思。

许多人应该都注意到了——阎崇年在讲明清交战时,每逢讲到清军大胜,一脸兴奋,讲到清军的失礼,他显出很惋惜;而当他讲到明军失利,他的表情通常似一脸的幸灾乐祸,偶尔逢到明军的胜利,他却常常略显沉重。怎么说呢——对一名汉族同胞来说,这样的表现似乎不怎么恰当啊。

即便说崇祯皇帝领导抗战的能力值得怀疑,无法挽狂澜于既倒,可他毕竟是在指挥抗战,他并没有割地求和、献城投降。即使他有不能知人善任的缺点,有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有错失良机之类的具体错误,但所有这些,显然并不能成为后人站到汉族当时敌人的立场上来“贬明扬清”、丧失国民基本立场的理由。

明清大战的结果是清胜明输,但后人就一定要站在胜利的一方来说话才对吗?果如此,那我们是不是有点太势利了呢?是不是在认同“成王败寇”的逻辑呢?如果我们再想想清军南下于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所开展的骇人听闻的种族大屠杀,等等,又有什么道理在今天来或明或暗地“贬明扬清”呢?

固然,如今满族早已融进了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满汉是一家,中华民族早就是一个大家庭了。历史上的这些问题也许无须认真追究了,何妨糊涂一点呢?但我以为,这样的“糊涂”是切切要不得的。在我看来,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反思与评价都涉及到一个正确的历史观的问题,都涉及到一个民族国家何以立身世界之林的问题。如果久远的时空烟尘确实遮蔽或扭曲了些什么,今天的我们,理当尽可能地还历史以公正、清白。
 
近日刊于中国图书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