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70后”

(2006-10-11 18:33:36)
今年的文坛似乎颇不平静,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口水泛滥”,文学界各层面的各类纷争可谓层出不穷,“战火”连绵间,广大观众只看得云里雾里、眼花缭乱,而文坛的混乱、无序与多元、自由也似乎更甚了。但是,从媒体关注的焦点来看,韩白之争也好,《兄弟》事件也好,80后内战也好……所有这些热闹似乎都与“70后”无关,“70后”仿佛在有意无意地被回避着。
对于一门心思干正事的人来说,置身这些口水事件之外,不搅和进去,当然是一件好事。其实关于“70后”的正面新闻一直就有,比如安妮宝贝的《莲花》大卖,宁财神担任编剧的《武林外传》热播等等,但这并不能掩盖“70后”群体作家近几年来一直都处于一种总体“沉默”的状态。这一点,仅从该群体近几年出版专著和在文学刊物发表作品的稀少就可看得出来。
谈到“70后”的沉默,就不能不提到“80后”非常突然的爆发。因为有“新概念”作文大赛为“80后”铺垫的市场基础,再加上其间无数媒体对“80后”的广泛关注和大肆炒作,“80后”的崛起和爆发变得不可阻挡,尽管“成名要趁早”这一普遍心理和焦虑使80后们的写作在扎实和丰厚方面显露出了某些不足。而年轻人特别是新时代的年轻人,似乎天生就是属于舞台的,他们需要表演,需要放射光芒,发出自己的声音,此时,新的文化消费需求和新的文化消费群体也向“80后”敞开了怀抱——这大概就是“80后”之所以风起云涌的原因。
应该说,“70后”也有过这样的崛起和爆发,前些年,“70后”虽然在市场上没有获得如“80后”代表人物那样的巨大收益,但也曾红红火火,风光一时。可惜的是,“70后”似乎还没有完全展开,就被“80后”给掩盖甚至淹没了,而且,被“身体写作”与“美女作家”替代的“70后”,还颇有被妖魔化的嫌疑。总之,无论是“70后”还是“80后”,被人们高度聚焦的时间已经被缩短到了两三年左右,而且地位并不稳固,远不比从前的那些大一两辈乃至三四辈的作家了。其实这对正在寻求更大发展的年轻作家们来说似乎有些不够公正。
尽管“70后”主体是色彩斑斓、丰富而清新的,可“70后”在文坛的夹缝中还是集体地沉默了——从客观环境方面来说,前有已然成名的“60后”之类,后有后来居上的“80后”,甚至四周还有各种的挑剔和拦阻。虽然在这沉默中也还是有些人坚持在写,甚至其中还有几位大浪淘沙之后显露出来的实力派作家正处在上升期。但“70后”要想打破沉默,仅靠单方面的努力还不够,还需要文学刊物、出版界、媒体的有力支持。比如文学刊物加大推介有实力的“70后”作家,出版界推出“70后”作品的图书系列,媒体加大对处在上升期70后作家的报道力度等等。
对文学作品的判断并没有一个数字化、公式化的标准。许多名家、大家,在成名前所写的一些作品,投稿时曾屡遭冷落,但随着时光流逝,当他们坚持不懈,同样是这些作品,最终还是会遇到伯乐,不但发表,并且广受好评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欢迎,甚至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奠定了作家的声誉。正因如此,对于“70后”作家,文学刊物、出版社,应多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的作品浮出水面,接受更多读者的品评以及时间的检验。相信随着他们创作成绩和能力的积淀,“70后”作家一定能够创作出有分量的大部头的力作来。
 
载于《中国文化报》(10月1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