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现代化大工业生产不一样,文学写作需要的不是集体的分工与协作,作为一种特殊的个体劳动,其产品也绝不是在定型之后于数量上的简单累加,而要求每一个作品都是创造性的、各个不同的,最多也就是作品印在书刊等载体上之后的工业化复制。最近在报章上看到有人出版系列虚构类套书是请了好几十人大家一起凑,你一章他一节,人物、情节、悬念等等,该有的都有,因为人多,所以成书的速度非常惊人,甚至也还吸引读者。我想,这样的事自然与文学写作没什么关系,倒是可以归为工业生产一类的。
众所周知,文学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因为有了这古今中外长久不断的积累,我们所能领略到的风景自然也就是极为可观的,好的作品数量巨大--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即便学习、研读其一万年,恐怕也是完不了事的。对于作家们来说,首要的却不是扎在书堆里不出来,而是择其要、择其优领略之,然后创造出新的区别于既有作品的新文本来。就这一点来说,那些完全拒绝借鉴、拒绝传统的写手实在是很可疑的,因为闭门造车的结果是我们所不难料定的。而那些号称很少看过文学作品的人,除了自欺欺人,除了标新立异以吸引目光之外,大抵也就能写一点近于口述实录之类的肤浅、直白、简陋的大体可以称之为文字垃圾的东西吧。
如今这年头,是个人,能把自己的或别人的那点或简单或无聊的经历粗陋地文字化一下,甚至给印成了书或刊登在了某些莫名其妙的文学刊物及其它刊物上,这人就自称作家了。其实,作家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作家的称号也不该受到那么多亵渎。对于一个严肃的作家来说,起码他应该知道自己为什么写,知道自己是在为谁写,知道自己该写什么,以及该怎么写,否则他就难免盲目。还有,起码他应当意识到文学传统对作家所提出的挑战和要求,他应该知道个性化是怎么回事,创新是怎么回事,优秀之作乃至大作品又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就难以称职,更别说取得什么成就了。
我想,就文学传统对作家的要求来说,大抵就是这么几点罢,第一,你必须了解这个传统,知道这个传统是怎么回事,里面都有些什么东西;第二,在把握、借鉴传统的基础上,你的写作还必须区别于这个传统,最好,在后来者看来,你也能成为传统的一部分;第三,你要开创新的传统,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巨大的存在,融百家之长而自成一宗,至少,你也应努力成为独特的一景,悄然装点文学世界的某个角落。总之,落实到我们眼前就是一句话,无论怎样,文学都要求写作者应当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鲜明的写作个性--这大约就是个性化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之后再凭日渐丰厚的积累和扎实、勤奋的劳动去建构大作品、创造大辉煌。
很显然,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要取得令人瞩目的建树甚至想取得巨大的成就,显然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没有千锤百炼,没有漫长而艰辛的劳作,天分再高也是办不到的。就年轻的具备一定实力的作家们而言,我以为是绝不能仅仅以树立个性化写作的姿态为满足的。有的作家的作品因为展现了一定的新的生活层面和生存状态,而获得了部分内行或外行的表扬和赞许,这固然是可喜的,但这毕竟只是一时的风光,在光阴流逝之后,该作品能否不被人淡忘,甚至得以长久流传下去,却还是个疑问。再者,当初的一点个性化文字,在以三、五年为一个换代节点的那个时段既逝之后,是否还能具有真正的个性化估计也是很不好说的,因为发生于同时代的所谓个性化的喧嚣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而众多区别很小的个性化势必归为雷同。因为树立一个另类的姿态不是个什么重活,大家这方面的天资和投机取巧的本事恐怕都差不多,任谁摆个玄想之后的标识性姿态来,不都能拍出张艺术照来?难的是什么呢?是从众土丘间默默而坚韧地拔地而起,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长成为一座高高矗立的巨大山峰。
就当前文学的新层面来看,"70后"作家群也好,"80后"作家群也好,近几年间,我感到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写作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罕见力作。就艺术手段而言,可能最大的问题就是宏大叙事的缺失,虽然近来有了起色,但大的格局却难有大的改观,这就使青年作家们的整体风貌显得不是那么气势非凡,不是那么巍峨磅礴。应该说,"70后"、"80后"也好,在展现"那种率性和充分个性化的生活空间"(谢冕语)方面的能力显然还是比较强的,应该说,这类以"私人生活"为叙述重心的有着较深"个人写作"文脉的写作是个性十足的,是叛逆而张扬的,甚至是桀骜不驯的,对一切都满不在乎的,等等。应该承认,他们的写作在表现个人的故事、情事、心事等方面都有着相当的长处和实力,但他们的弱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他们大多无力对大的人群和大的宏大生活进行深度的解读和关照。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他们近些年来所奉献出来的文字"异常尖锐地呈现了当下中国写作的可能和困难"(张颐武语),又或许,这"当下中国写作的可能和困难"其实已经或正在被他们中的某些人在克服和突破着,只是要看清楚这一切却还需要时间的沉淀。
附注:本文刊于2005年1月12日之《中国文化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