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缘于文学评论家白烨先生关于“‘80后’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入文坛”等评论文字,韩寒在其博客上写了一篇<<文坛是个屁>>的文章,由此在网络上形成一个争论的热点。
作家韩寒的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是对文坛和文学期刊不满意,
甚至在文章中骂出了“文坛是屁”“什么坛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最后也都是花圈。”之类的话,其情绪之激动与愤怒由此可见一斑;二是对“写手”与“80后”这样的称谓不满意,他希望大家在提到他的名字时,如果用什么定语就应当是“作家”一词而非别的什么。
在我个人看来,韩寒的言说不无道理,有些意见甚至说得中肯。比如文坛的小圈子意识,一些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家的职业道德问题,比如文学与市场、畅销书与纯文学的关系问题等等,应该说这些并不是空穴来风,还是很值得文学界正视的。
韩寒对文坛的各种弊病和不良现象有怒气可以理解,其探讨问题的勇气也是可贵的,只要能够促进事物向着好的方向走,尖锐一点未尝不好。但在探讨问题时,可以有不同见解,但不应该用粗俗的语言来表达。而且过于随机地把矛头对准某一位具体的评论家也难说妥当,因为这是存在于整个文坛的问题而非某一个人的问题,白烨关于韩寒作品的评价可能不准确,甚至低了些,但他还是有权利对“80后”做出属于他自己的描述与评价。
在我看来,成名多年的韩寒业已有一点“文学史焦虑”了,韩寒似乎是有点为自己的文学史地位而着急了,因为作为文学评论家白烨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但任何一段文学史都有一个沉淀的过程,都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累积、验证才能够渐渐成形。韩寒似乎担心“80后”这顶帽子会使自己的写作个性被淹没在这个概念之下而显露不出来。
毫无疑问,每一个作家都是独特的,任何概念都不足以覆盖其自身的个性与特色。虽然按出生年代来划分作家群有它欠科学的地方,但总得有一个相应概念来指代某一特定的群体,以便宏观地探讨当前的写作现象。文学史上的概念有很多,比如“唐宋八大家”“寻根派”“迷惘的一代”“魔幻现实主义”等,每个概念、每面旗帜下都聚集了一大批作家,这些概念使许多作家的名字得以载入文学史,其中的代表作家更是名声响亮,比如柳宗元、海明威、马尔克斯等。只要自己的作品扎实、过硬,又何虑之有?又何愁文学史上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况且“70后”“80后”这样的概念,最终能否被写进当代文学史,也还是个未知数。
当下的文坛有一些方面令人失望,但只要自己拿出的作品有分量、有影响,终究会得到文学界和文学史的公正对待。韩寒的书如此畅销,展现在他眼前的生活是如此美好,脚下的道路是这么平坦,实在是犯不着为“文学史”焦虑的。
载于<<中国文化报>>2006年3月2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