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0交易制度理应尽早恢复

(2013-07-15 09:59:58)
标签:

财经

分类: 股市随笔

                                      金谷观察0715

                   T+0交易制度理应尽早恢复

                                       金谷明

 

上周三、四大盘蓝筹股突然全面飙升,当时就有管理层正在研究蓝筹股实施T+0的传闻,成为炒作的借口。特别是券商股,因为如果一旦实施T+0,券商收到的佣金自然增加不少,炒作更进一步。所谓“无风不起浪”,不管真假,每逢类似炒作总少不了传闻的推波助澜。上一个例子是前一周房地产股的反弹,传闻则是“将放开房地产股融资限制”。妙的是,上周五的证监会例会上权威的说法是“T+0交易无法律障碍”,听起来上述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T+0是必要避险工具

 

对于老股民来说T+0不陌生。上世纪90年代初A股实行过T+0,但由于当时股市投机过度,T+0被认为助长了投机之风,1995年初被取消。从实际运行的时间看并不长,上交所是在19925月取消涨跌幅限制后实行T+0的,199311月深交所才取消T+1实施T+0不过,在权证交易中长期存在T+0交易,所以,只要有些股龄的均或多或少接触过T+0。

在业内,对于是否实施T+0其实是存在分歧的。例如,有人就认为,如果实行T+0散户会“死”得更快,因为频繁追涨杀跌之下,用不着太多的来回散户的资金就会被消耗完。

然而,T+0乃当前世界资本市场的主流,也可以说是国际惯例,并非有T+0每个散户便必然要用作为常态操作手段,但有了T+0很明显就多了一个必要的避险工具,是公平交易上的重大进步。可以这样说,在A股市场上恢复T+0制度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事情本身没有什么利好、利空之说,就是一个制度安排而已。

  1999年实施的《证券法》规定当日买入的股票,不得当日卖出,禁止了股票T+0交易。但是,2005年《证券法》修订,取消了有关当日买入的股票,不得当日卖出的规定,A股推行T+0交易制度不存在法律障碍,也显示立法思想上已经没有视T+0为洪水猛兽。这也更合乎市场制度逻辑。可以想象,在T+1及其之上的交易制度安排下,不管是发现当天的买入是个错误,还是买入之后突然出现系统性风险或者“黑天鹅”事件,便都没有当天及时回避风险的时间优势,那种郁闷是可以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相提并论的。

 

增加限制降低投机之用

 

当然,有T+0这个制度就难免有投炒作机甚至过度投机炒作之用。然而,没有T+0市场上难度就没有投机炒作甚至恶意炒作?就拿上周三、四大盘蓝筹股的飙升来说,在老金看来其炒作成分便极大。再有,即使大盘如何低迷,每天都有涨停板个股,甚至一开盘就有快速封涨停的个股,你说有什么利好支持吗有时候干脆就是什么也没有,最多给你一个严重超跌反弹的意会。可以说,不实行T+0这么多年来,并没有能够抑制多少市场的投机炒作,像炒新、炒差,没有断过。不实行T+0,和抑制投机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效果。相反,有T+0制度,可以极大地提供给非短线投机炒作者避险的方便。

事实上,要遏制利用T+0进行过度投机之风,可以在制度设计上增加成本限制和制度惩罚。例如如果当天超过某个次数以上的T+0交易——一方面是全市场范围某个次数限制,另一方面是具体品种上的某个次数限制——将被认为是过度投机或故意影响股价,或大幅增加每次交易的税收,或采取其他限制措施如临时限制交易等。这样的话,可以尽量发挥T+0制度本身的避险功能,而大大抑制它的投机功能,类似于目前股指期货上的限制性安排。

在老金看来,T+0交易制度应该尽早恢复,在当前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更应尽快恢复。市场低迷,股民做错事的机会更多更大,而市场本身的纠错功能在熊市背景下几乎完全缺失,股民对于T+0的需要更甚于牛市。单纯在蓝筹股上实行好不好?这种想法实际上还是视T+0为洪水猛兽,只是想利用其投机功能提振蓝筹股的不活跃表现,而没有从根本上放下对T+0的恐惧感,对股民不放心。那么,采取逐步放开的做法也无不可,关键在于事不宜迟,应该制定一个明确的时间表。老金认为,在恢复T+0这个问题上,它不比IPO重启更难办。

 

  金谷明专著《买卖都在转折点上》

建议网上购书店:拍拍网会有亲笔签名

http://shop.paipai.com/78175334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