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唐代八股千秋万岁休妻 |
分类: 愚见 |
“放妻书”是一种八股式浪漫
4月8日羊城晚报
http://s6/mw690/001kHccdzy6RlUoiHZz45&690
http://s7/mw690/001kHccdzy6RlUp22r4d6&690
□贾志勇
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代文献里边,保存着不少唐人的“放妻书”(离婚证书),有人分析,比起现在离婚的水火不相容,唐代《放妻书》可以说是语气温柔,遣词风雅,好聚好散。先是追述姻缘,怀想恩爱,然而“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只能离婚啦,离婚就离婚,没有你死我活的诅咒,反倒是祝愿妻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早日觅得富贵佳偶。离婚后男方还要再负担女方三年衣粮,而且一次付清!最后还“伏愿娘子千秋万岁”,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尽管是当时的一种程式语言,也让人感受到唐人的包容和释怀,温情和幽默。(观察者网)
这样的“放妻书”,不过是唐代人的一种程式语言,再怎么浪漫煽情,也不能从根本上抹杀休妻、离婚的严酷事实。被休、被放的妻子,是出于意志上的自主,还是被动接受夫家的决定,有没有情感心理创伤,都难以探究。
尤其,在唐代,当每有休妻事件发生,无论平常百姓家,还是官绅大户,都套用这样的程式化语言,或自己书写或请人代笔,从而成为司空见惯的格式样本,那么这“放妻书”不过沦为一种休妻的“八股文”。它可能感动我们现代人,恐怕决难感动唐代人,尤其是当事人自己。如此,其中的“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 、“伏愿娘子千秋万岁”之类的言辞,就难脱矫情之嫌,被休、被放的妻子,肯定欢喜不起来。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离婚事件也多有发生。我们现代人除了法庭上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离婚情形,好离好散的,也并不鲜见。如此,我们不必拿现代人去同唐代人、古人们比对。若休妻、放妻原本很残酷,却有“放妻书”来浪漫煽情,这样的“放妻书”,恐怕就是一块优雅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