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学生保姆拍卖会成本杂谈 |
分类: 愚见 |
“大学生保姆拍卖会”的成本谁来担
贾志勇
由10名大学生组成的保姆团17日集体亮相中国首场“大学生保姆拍卖会”。经过两个小时的竞拍,有4人流拍,6人获得了1年的保姆工作权,年薪最高价为4.15万元。家政公司经理坦率承认客观上属炒作,但意图是为更多大学生找到就业出路,也为高端消费者实现市场对接。(3月18日中国新闻网)
大学生保姆竟然也搞拍卖会,从本质上凸显的仍是大学生就业难。这与去年热议的大学生竞聘掏粪工,没有区别;与140万人报名参加2011年公务员考试,一个最热职位近5000人争夺,没有区别。当大学生参加完“国考”没“中举”,竞聘掏粪工编制没结果,那么,只有个讨个的活路,谋求“散兵游勇”式的就业形式了。于是,一些大学生接受完高等教育,然后又不得不再实现一次“变身”,转而学洗衣、做饭、带小孩等家政服务内容。诸种情形就不言而喻了。
更有资料证明,2009年在深圳“保姆大学”深造的大学生保姆接近200名,其中不乏计算机、英语、物流、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然而仅3个月后,这批大学生保姆就流失了一半,6个月后这批大学生保姆就基本上没有了。
由此联想,即便搞“大学生保姆拍卖会”,对于大学生保姆这种就业样式的前景问题,也是没有多少裨益的。即便是竞拍成功,获得“保姆工作权”的大学生保姆,因为他们的业绩认定趋近于无,本次就业并不能抬高或增加下次就业的资本或筹码,这就使得大学生保姆行业,永远是处于变动不居的动荡之中的。他们的就业时限永远是或长或短,大学生保姆的市场,永远难以稳定。不论大学生保姆本人,还是整个社会、大学生保姆市场、他们直接的从业对象,都难以对大学社保姆身份,给予恒久的认定或认可。
大学生保姆没有什么结果,决定了这场“大学生保姆拍卖会”也注定没有什么结果,无论对于竞拍胜出者还是流拍者而言。所有的,只是对“大学生保姆拍卖会”的争议,而争议不过是浮云,要不多久,就会刮过,没有一丝痕迹。
或许,获得1年保姆工作权、年薪最高可达4.15万元是“大学生保姆拍卖会”的看点。但我们不要忘了,参加“大学生保姆拍卖会”的大学生,是从四川乘飞机到北京“拍卖会”现场的,这个成本谁来负担,组织这场“大学生保姆拍卖会”本身的成本具体又是多少,最终又由谁来负担,笔者更想知道。如果这些成本,最终要被家政公司从他们的年薪中扣除,那么“大学生保姆拍卖会”的性质,不仅是一个作秀的噱头这么简单。
毕竟,一地的保姆市场有其自由自在的运行规律,薪酬可由劳资双方协商确定,而通过“保姆拍卖会”入职,貌似提高了该保姆的待遇,但极可能对整个市场造成干扰。从拍卖会上找保姆,与从家政公司或社会上私下找保姆,必然要产生待遇差别。其中高出的部分,到底是不是到了保姆的手里,或者是让中介组织分了成儿去,分去多少,也都值得追问和商榷。
倘若一场拍卖会下来,高出保姆市场的薪酬,最终被家政公司占有,那么,参加“大学生保姆拍卖会”的保姆们,不过充当了一次道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