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 |
易观国际:赛门铁克是全球非常有影响力的软件厂商。但是在国内,整个市场对赛门铁克的认知还不是很清楚。低端用户对赛门铁克的影响更多的杀毒软件和工具软件。而高端用户,尤其是在银行、电信等行业用户中,对赛门铁克的认知更多的来自于Veritas的产品线。从易观的观点来看,赛门铁克应该是一个独立软件开发商,可以提供针对信息端点管理、基础架构管理和法规顺从管理的综合软件解决方案厂商。首先,请郭总帮助我们了解一下赛门铁克吧。
郭尊华:的确如您所说的,大家一提到赛门铁克,首先会想到的是诺顿。说道诺顿,相信大家熟悉的是防病毒软件,其实诺顿产品也不单只是防病毒软件,它还会帮你让PC、笔记本跑得更快,帮你将格式弄得更整齐。而赛门铁克产品中有大概30%左右是与诺顿的功能相类似的,支持用户端的防病毒、修缮系统等,其他70%的产品则是支持企业级应用的软件。赛门铁克是一家独立的纯软件公司,那么软件公司有个特性,不知您是否知道?那就是兼容能力强,尤其是做基础架构的软件厂商,对于兼容性的要求就更高了,产品必须可以与各种品牌的服务器、存储系统等都要良好的兼容。
现代企业的CEO,CIO最关注的是公司的盈利、业绩,寻找业务增长点,他们可以接受在业务上的略微调整,一次公关事件的落败,一个决策上的偏差,因为这些都是可以从后期工作中弥补的,而让企业高层们无法忍受或接受的是什么?一次意外,一次IT系统的意外甚或是速度的减慢。因为它是从内、外两方面影响企业的,“内”相对还好,但“外”产生的负面效果就不是一次公关能解决的了,这点尤其体现在广面受众的企事业单位。CIO或CTO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
他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协助企业增长业务,同时也要考虑怎样帮助企业降低风险,当然外部风险是一定的,但他们更多的是从内部先治疗,再进一步防止外患的侵袭。我们帮CIO、CTO分析了一下,IT层面的内部风险主要来自于四方面:第一、IT架构不完善,特别是来自于数据中心设备可用性的风险,比如,一些自然灾害以及设备升级时的人为操作错误。第二、交易请求反应速度的风险。一个请求如果30分钟、20分钟、15分钟,甚至于30秒的反应处理,受众都觉得太长了。
易观国际:对于交易来说这是不能容忍的,特别是与证券相关的交易。这种风险是不是可以称之为系统整合性风险,这些问题是系统独立操作时看不出来问题。
郭尊华:对,端到端的关联整合。那么第三个风险就是系统安全的风险。尤其是今天恶意代码肆虐,企业网的安全已经被提到了日控的高度。第四个风险就是法规遵从,针对政府法规对自身系统的调整。如果是一家财务公司,很多国家的法律要求企业必须将来往的邮件等进行保存,时间有些长达20年,并可以随时查询到。
讲了这么半天的风险,那么赛门铁克到底是在做什么呢?赛门铁克不仅可以从基础架构上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还可以从后期的问题追踪、恶意代码防范以及系统优化等方面帮助企业。数据备份我们不用多讲了,我想更多的介绍一个软件产品,她是一套智能管理软件,有一个案例希望和大家分享。在东南亚,某个电信公司提供的是一种先付费的信用卡业务,某一个时段系统非常不稳定,往往用户打电话进来要做提升信用、付款终止或其它请求,IT系统无法执行,这对企业的影响达到了每天几十万美元的损失,这家企业寻求了很多帮助,但由于系统时好时坏不稳定,一直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因。当他们决定使用我们的软件后,通过软件对其系统的跟踪,用了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就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并协助她解决了问题。这是通过赛门铁克软件产品中的一款完成的。针对第三点的安全问题,赛门铁克通过遍布在全球的四万多个“监察点”包括探针遍布在180个国家,超过两百万的诱捕帐号,也称谓“蜜罐”,对恶意代码等进行捕捉、监控。
易观国际:在哪里尝试一些恶意代码,赛门铁克都可以很快反映出来?
郭尊华:是的。赛门铁克帮用户防范的不仅是外来的安全攻击,还有公司内部的人为窃取、毁坏数据的现象。另外,刚刚我们也谈到了政策法规的风险,这在美国可能更常见,他们对上市公司都有萨班斯法案的法规遵从要求,无论你是保险业,金融业,还是医疗行业,你都必须要保存你的系统文件,以及IT系统是否符合政府法规的要求。而在中国,虽然政府没有强行规定,但仍然有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对自己的管理的要求非常严谨,也在学习美国的一些企业的运作模式。这里赛门铁克的IT系统监控软件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她可以协助企业的管理层有效监控系统与管理理念、战略、法规的可配比性。
易观国际:非常感谢。您这么详细的介绍了赛门铁克。易观一直也在研究垂直行业用户的行为变化,您认为过去这十年中国的行业用户在IT和技术投资上有哪些理念上的变化?
郭尊华:很有意义的一个问题。我认为中国企业的过去十年,应该更多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观念,每一个决策都是单独成立的。比如,企业某一时间需要服务器,就买回来一个,需要存储就也买一个,根本没有整体规划处理。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发现有些企业在存储方面的投资是非常大的,而对于存储的资源利用却是非常低的。而走过来十年,我发现,中国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的对IT系统的采购进行整体规划,已经由原来的点对点,转变成为了现在的点到面的操作模式。这一转变也使得用户对产品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用户对产品的选择已经不再拘泥于成本,而是更看重其管理的灵活性。这个是单点到整体的理念的转变。
易观国际:刚才你讲的这个趋势,易观在分析的时候也越来越明显感觉到,这个趋势最早是集中在一些IT应用相对成熟的行业,如银行、电信,我们现在感觉这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向下沉,一旦这个企业的商业规模和它的运作规模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种需求就油然而生了。在04、05年,易观做金融行业的IT投入研究时了解到,银行当时的投资首位是IT系统,而后才是市场宣传。但系统的投入并没有带来很好的投资回报,由于没有整体的设计,造成了系统投入后,仍然还会出些很多低级的错误,在这方面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没有人能够帮助企业考虑信息整合性问题。之前,天灾大家一开始可能都考虑了,但是对于人灾考虑得非常少,当然外部的各种影响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您刚才最后讲到的法规遵从和内部的管理,确实最近一段时间才刚刚被提到意识日程上。
郭尊华:另外,现在的用户越来越多的关心怎样降低成本这个问题。在以前,用户的投资相对有些盲目,购买的产品不能兼容。现在用户考虑的是怎样建立一个异构的、开放的、灵活的存储平台。
易观国际:现在用户是寻求投入的最大化收益。从01-04年,易观在对企业信息化投入方面进行研究时发现,越来越多的业务决策层的人考虑的是投资回报,而技术层面的,如CIO和CTO更多是从技术的角度去考虑的,怎样将平台搭建的更好用。但当老板问我,这些钱的投入到底对业务有怎样的帮助时,CIO、CTO们就很难回答了,因为业务管理者更多的是靠数字说话的,而一直以来一个困惑就困扰着我们的技术主管们:由于数据的不完善,没有系统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数据来说服业务管理者。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估模型已经成为技术管理者们的切肤之痛了。易观一直试图寻找一个可以模型化的方式,帮助我们的CIO们,就是将我们的长期跟踪和研究,通过模型进行分析,帮助中国企业做出一些估算,拿出数据来说服CEO们:一个好的系统架构能够在财务上给企业带来怎样收益和表现。
郭尊华:赛门铁克也试图帮助用户从投资回报这个角度去分析。这点请我们的李刚来给给大家做个解释。
李刚:关于怎么去量化的问题,我们也看到了,有些指标如您提到的不是很容易拿到。大家没有注意到一个技术细节,很多现在业务的应用,比如,您刚才提到的电信应用、银行的应用,它有些应用是利用到了存储器的一些功能,来提供支持的。存储平台有个特点,它不太像服务器和网络平台那样的通用,它有一部分的应用是跟业务应用捆绑在一起的,这个时候对存储的要求就不光是容量了。以前,我们看到国内很多数据中心的建设都是呈烟筒型的,也就是说一个应用可以有自己一整套的设备,除了存储外,其他的硬件设备是很容易被替换掉的,像服务器、像网络。但因为存储是跟应用绑在一起的,所以可替换性就很差,这种情况就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它的整体选择变窄,导致投资效率低。二是如果有多个应用,并采用多个存储的话,资源利用率就会很差。
当这种情况出现后,CIO、CTO们都在寻找一种技术来帮它把存储功能标准化出来,可以让存储与硬件设备最大化的脱离,这样就能极大的降低投资,也就相对比较容易量化了。但如果你非要给出一个标准公式,可能现在还不能实现。但可以从后期的实际效果来量化,举个例子,有一个用户在进行BI应用时需要买20个TB的数据,在以前,没有这个存储标准化软件包的时候,这个功能必须由硬件厂商来提供,也就是说,20个TB的生产数据跟BI数据必须用同样存在于存储平台中,这是不会被业务决策者接受的。生产系统使用最好的是无庸置疑,但BI系统为什么跑在这么好的架构上?这是业务决策者的问题。就像郭总举的一些例子,赛门铁克通过将存储系统的标准化、易用化的调整,帮助它脱离底层的依赖性,这一点在这个用户例子中就很明显的被证实了。他原来的投资是五百万,而以往的方法是无法在这个预算里完成需求的,现在赛门铁克的技术,帮助他最终只花了大概四百万,就解决了问题,还将集成、软件开发、硬件采购等都包括进去了,这就是从最终结果来量化效果的很好的案例。
易观国际:您讲的案例,我非常感兴趣,能不能有时间跟你再细谈一下,因为我们接受了很多企业的委托,正在做一些成功案例的研究,来提供给技术决策者。日常研究中,我们发现无论是CIO、CTO,还是CEO,他们最关心的是成功案例,而大部分案例是由厂商提供的,缺乏中立性。在中国却无法从真正的独立第三方处获得这些案例。有时沟通中,企业老总们会抱怨,中国很缺的是真正第三方的声音,按道理说中国的媒体业应该是第三方,实际上很难真正做到第三方的价值,因为跟商业利益混合在一起。而研究机构,又不能真正从企业运营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挖掘”,无法理解他们关心什么问题,并且真正从他的日常操作中给出一些建议。易观在逐步帮助他们进行梳理,比如我们现在开始研究的几个行业,大家非常关心的案例分析,您刚才讲到的电信业,其实四大基础运营商彼此是不同的,但没有一家不是在关心别人在干什么事情。银行业也是同样,除了我们所说的五大行业,大家都知道各行的做法不一样,金融、零售、电信、制造,各有各的特点,而真正行业内部的交流还是相对比较保守的,但他最迫切想知道的就是同行的一些经验。
郭尊华:另外,中国的企业有个特点,由于地大物博,中国有30个省市,4个直辖市,分部与总部之间的沟通相对也是较差的。
李刚:郭总提到很中肯的一点,技术层面的人是站在自己的技术立场上考虑问题的,业务层面的人看得更高,或者说是更符合道理一些,因为他是做整个业务和企业的运营规划的。现在一些大的跨省市的集团公司,需要降低采购成本,这也是IT部门对业务的最直接的贡献,降低成本就要搞集中采购,集中采购就要开放选择,需要有更多的厂商加入。而这对于地方或执行层面的技术人员来看,就是非常具有挑战的。不同的系统、设备存在着种种的变化,他们需要面对运营管理上的问题,数据迁移的问题,设备的重新部署问题,这个矛盾就出现了,也越来越尖锐,它需要建立一个弹性的、标准化架构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这种标准化是IT的表层标准化,可降低管理、开发、迁移的成本,细节则是灵活、开放的,可以随便选则,这也是目前IT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比如,数据逻辑存储和业务逻辑运行这一层,界面基本上是标准的,可以选择Oracle,BEA等几家的产品,基本上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到了底下具体去实现的,则可以是sun服务器,IBM服务器或者其它家的,这时是没有人在乎的,可以采用国际招标的形式,整体降成本,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好的产品。在细节选型上,国内市场唯一的空白就是存储系统,没有像服务器等设备的标准化产品。
易观国际:由于时间的问题,可能不能太展开了,我觉得还有一、两个小问题,郭总觉得在中国做业务,现在已经整合了越来越多好的产品的资源,您觉得在中国做业务所要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
郭尊华:一方面是来自于内部的人力资源问题。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外部大环境的用户需求越来越多的问题。整个大环境对我们来说还是挺好的,由于用户整体规划能力的改善,使得他们对产品、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服务的能力也越来越高,以及中国的中小企业的需求的增长。
易观国际:刚才李刚讲了一些案例我们真的很感兴趣,希望能够逐一进行研究并与我们的客户进行分享。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到此结束了,也非常希望能够在半年或一年后再次与郭总聊聊,看看与今天的市场又有了怎样的变化。谢谢
文章链接:http://www.analysys.com.cn/main/talkceo/07show.php?id=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