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图来自网络)
在北京,没有球打的日子,我逐渐在习惯。
电视看腻了就上网,上网腻了就看电视。前两日,终于想改变一下这样的“活法儿”,走进了书房。看着四周这些超负荷的书柜,我有些感慨了,我好像阔别多年的游子回到故乡一般,既亲切又陌生。
凌晨两点,我从书柜里抽出一部《品花宝鉴》,煞有介事地端庄地坐在书桌前,从序言开始阅读,这部请代小说,以前也曾翻阅过,但已经不记得了。前人把《品花宝鉴》与《红楼梦》并提,我觉得《品花宝鉴》差远了。只是读了一章,已经看不下去了。
我到另一个书柜里翻找,看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抽出来竟是尼采的《偶像的黄昏》,还是八十年代的译本,说老实话,翻译水平不怎么样。重新读那些“警句名言”,再没有当年的激情了,反倒觉得诘屈聱牙得很。我甚至怀疑起所有译著,可怜我不通晓一门外语,也许我接受的那些西方理论都是“二道贩子”的“再创作”了。
看看满书柜的康德、黑格尔、卢梭、萨特......,我想读书的欲望一点儿都没有了。
不读书,漫漫长夜,还是看电视吧。台湾的TVBS,常年收看《2100开讲》,再没有当年的新鲜感,那些名嘴说起台湾的事还靠谱,一讲到“中国”(他们不管蓝绿越来越不把自己当中国人了),基本上就是满嘴胡言乱语,观点偏颇,论据陈旧,甚至荒唐。老是拿着台湾的民主孤芳自赏。陈文茜的谈话节目还是很精彩。但我买的这张卡,今年却看不到她的节目了。
幸好台湾很小,如果大陆也施行那样的民主,如此内耗,那真是人民的灾难。台湾有很多出类拨萃的人才,但也不少滥竽充数的蠢才。台湾就像个小小的沙盘,可以推演中国人的“民主”进程......
在中国新疆贩运毒品的英国人被执行了死刑,英国首相强烈抗议。老牌帝国的首相也只有口头抗议的本事了,倒退两百年,大不列颠的战舰早就开进了珠江口岸。这个靠殖民统治发家的老牌帝国,废除死刑,是为祖先的杀戮忏悔还是标榜现今的文明?不管是为什么,我都觉得“废除死刑”很虚伪!幸好美国还没有完全废除死刑,不然又给那些“温文尔雅的文明雅士”以诅咒不发达国家之借口。
人活着,最多也就那么多日子,数都数得过来。怎样才活得自在,真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儿。但人的精力实在够充沛,自己活着不算累,还总要对别人的活法儿说三道四。也许,公理,道德,法制就靠这些“闲言碎语”得以建立和维持吧?不过有句俗话说得有道理:
马不能行皆因瘦,人不风流均为贫。
加载中,请稍候......